? 在歐文?斯通的傳記《渴望生活》里,梵高之死是這樣被描寫的:他把臉仰向太陽。把左輪手槍抵住身側。扳動槍機。他倒下,臉埋在肥沃的、辣蓬蓬的麥田松土里——生生不息的土地——回到他母親的子宮里。[1]這是一段華麗的想當然的藝術想象,熱情乃至狂熱,有著與梵高作品一樣的通調。真相是,梵高之死的真正原因不得而知。
? ? 12月8日,也就是昨天晚上,電影《至愛梵高》全國公映。冬日的黑夜,我誤打誤撞到影院里。其時,只有這部電影的排片時間不用等待,雖然已經開場5分鐘,正好躲過瑣碎的鋪墊時間,直奔主題。
? 這是一部創意性十足的電影,公映前媒體已經給予了很多贊譽,坊間更不缺好評。2015年是梵高的125年誕辰,為了紀念梵高,電影工作室BreakThru Films和Trademark Films籌拍一部名叫《Loving Vincent》的動畫電影。《至愛梵高》中的每一幀畫面都是一幅油畫作品組成,1秒12幀,全片將近65000幅油畫,這些油畫是電影組從世界各地邀請的125位藝術家親自創作而成的,人們協作起來試圖探索梵高的精神世界與死亡之謎。在架上繪畫甚至手繪動畫式微的當下,是經典動畫藝術生產的逆襲。然而,整個觀影時間,除去體味梵高一生的五味雜陳,我還發現,這是一部像模像樣的非虛構寫作采訪影像教材。當我用微信在夜晚發出如此這般的感慨時,一位上海的朋友評論說:“真是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啊”。好吧,我回復說,就算是吧。很像在廣東人眼里,一切動物都是可口的食材。
? 其實,《至愛梵高》還有一個譯名《探索梵高的生與死》,之所以起名為《Loving Vincent》,我推測大約是多洛塔?科別拉、休?韋爾什曼兩位導演太想向梵高致敬了,但我卻以為后者更契合情節。當我走黑暗空曠的的影院,發現推動故事發展的動力并不是梵高,而是阿爾芒?魯——一位急切想了解梵高生死真相的青年人。他的使命、責任、好奇心、調查與不得而知的梵高之死構成了這個故事的一體兩面性的沖突與張力。
? ? 豆瓣電影對《至愛梵高》的介紹是:一封無法投遞的信件串聯起梵高在去世前最后六周里與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人物之間的秘密,帶觀眾穿越回十九世紀末的歐洲,并陪伴梵高走完他最后的人生。影片采用梵高原畫作品中的人物原型還原梵高的藝術人生,讓觀眾在享受美得令人窒息的視覺盛宴時,抽絲剝繭地發現隱藏了一個半世紀的秘密。[2]
? ? 不難發現, 這是典型的新聞故事的題材與結構。故事從梵高逝世一年后開始,青年阿爾芒帶著一封梵高給提奧的信,詢問梵高畫過的人們,試圖揭開梵高的死亡之謎。當阿爾芒帶著郵政局長父親的囑托去送出梵高的最后一封信的時候,梵高已經開槍自殺了。梵高的弟弟提奧也在梵高去世以后六個月因為憂郁成疾而離開人世。所以,想了解梵高,只能是別人的口中知道。而這,就需要采訪和調查。于是,阿爾芒開始了對梵高死因追訪的同時,也還原的梵高的精致畫像。?
? 1890 年7 月27 日吃完午飯后,心情看來還不錯的梵高像往常一樣,帶著畫具外出。他甚至還主動和愛德琳?拉開了一個沒有被記住的玩笑。然而他回來的時候受傷了。現場沒有任何物證,也沒有發現作案槍支(后來被描述為一把小口徑手槍)。他永遠隨身攜帶的畫具也不翼而飛。那位棕色胡子的警察在后來的卷宗中也沒有寫明作案地點。沒有尸檢,沒有醫生從他肚子里試圖取出子彈。似乎,整個世界都默認了他就是一個該死的人。
? 到底發生了什么?
? 愛德琳?拉是第一個給阿爾芒以幫助的人。她是梵高房東的女兒,活潑生動。梵高在她看來是一個好人,優雅和善。她認為梵高沒有理由自殺。能看到別人美好一面的人,自然不希望他人遭難。愛德琳?拉送給阿爾芒的問題是“在六個星期之內,一個本來心境那么平靜的人怎么會走上自殺之路?”
? 哪怕是在19世紀,后現代主義文化的征兆也顯露無遺。謊言不但是人類永不落幕的表演,而且事實也是不可靠的。因為,事實是個人經驗與邏輯建構的產物。加歇家的女管家 Louise Chevalier神秘莫測。她認為梵高是一個“魔鬼”。一般來說,作為加歇醫生的管家,Louise Chevalier不僅代表了自己的立場,也代表了加歇家的立場。可見,梵高在加歇別墅里過得并不愉快,還是存在暗流涌動的張力。?
? 阿爾芒從船夫的口中得知,梵高和瑪格麗特?加歇是有過情史的。關于這一點,瑪格麗特?加歇矢口否認。后來,在梵高創作時待過的麥田里,瑪格麗特扶起倒在麥田里的凳子,向正在從事體驗式采訪的阿爾芒解釋,為了成就梵高,父親阻撓她與梵高發展關系。這種解釋難以放在更多的因果鏈條里去解釋。如果加歇醫生真心認可梵高,為什么阻止瑪格麗特與梵高的交往。事實可能是,要么他認為梵高是一個沒用的只會畫畫的窩囊廢。這證明他不是真心熱愛藝術。要么他承認梵高的藝術天分,但是不適合成家立業。這證明他絕對不是梵高的朋友。無論怎樣,加歇都不是一個心地善良,光明正派的人。梵高之死,他有罪責。
? 富有的莊園主加歇醫生因為沒有從事繪畫藝術而遺憾,與梵高成為好朋友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種遺憾。他對阿爾芒承認自己刺激的話語傷害了梵高,可能導致梵高自尋短見。這種托詞經不起推敲。如果他真心熱愛繪畫藝術,而不是葉公好龍,真心喜歡梵高,而不是利用梵高,他絕對不會視梵高受到弟弟提奧資助的事實為寄生行為。況且,他自己也可以仗義資助。梵高葬禮之后,他拿走梵高的畫作抵作醫療費用。觀眾也只能呵呵了。
? 阿爾芒的調查探索,有點“蹤跡史”研究的意思。一個人死了,他總要在這個世界留下一些曾經存在過的痕跡。梵高死了,但氣息尚有,躺在人心幽暗的角落,流露在生前與他有過交集的人們躲躲閃閃、支支吾吾的只言片語中。這讓人不由得想起美國芝加哥學派庫利的“鏡中我”的概念。物品消失了,但那些擁有記憶功能的鏡子還活著。從他們的心里可以挖掘到真實、馬賽克、倒影活著哈哈鏡似的真相。結果如何,全憑采訪的道行深淺。
? 事實上,阿爾芒的好奇也并不是捕風捉影。普利策傳記獎作家史蒂文?奈菲與格雷戈里?懷特?史密斯依托于梵高博物館,檔案管理、學術研究和對于梵高家族數千封書信的翻譯及注解,在《梵高傳》中曾經對梵高之死做出了假設性重構——梵高死于蓄意或意外的槍擊,但由于這次槍擊給了他期待已久卻不愿或不能自己實施的解脫,他才說是自殺。
? 阿爾芒還訪問了更多的人,唐吉老爹 Pere Tanguy、GendarmeRigaumon、Ravoux Regular,當然還有父親郵差 Postman Roulin。真相依然在耐心地等待解開。但卻已經不能采訪更多的人了。對于孤獨的梵高而言,他的朋友并不多。這些人盡管不全都是他的朋友,但至少因畫為媒,他們產生了聯結。阿爾芒的采訪夠不上兇猛,但基本綿密。
? “不得而知”對公眾來說是失望,對記者來說卻是個有魅力的詞語。《尋找文森特梵高》,這是我為《至愛梵高》起的新名。阿爾芒簡直就是一名記者,或者偵探。他的天賦顯然在于深訪精神與對梵高死因的不懈追索,而不是情節中出現的徒手撂翻三個無賴。《至高梵高》當然是部特別的傳記電影,也是一部特別的采訪教材:教你深入,揭開迷紗,建構真相,感受復雜。
? 不只是采訪,《至愛梵高》講故事的手段也值得學習。敘事打破了日常生活本身發生發展的邏輯結構,拋出懸念,令觀眾對梵高的死因產生好奇,然后采用雙線敘事結構完成對阿爾芒?魯查找梵高死因與梵高生前生活細節的豐富敘事。
? ? 類似這樣的情況并不鮮見。蓋伊?特立斯寫《弗蘭克?辛納屈感冒了》,雷曉宇寫《尋找王衛》都是這樣。要么是機不逢時,要么是守口如瓶。好像是巨大的門檻,但也是記者的“危險”與“機遇”。一個好記者、一個好作家只需要知道這世間還有一種叫做兇猛的周邊采訪的東東就足夠了。蓋伊?特立斯請求采訪蘭克?辛納屈的時候,被拒的第一個理由是感冒,第二個理由是擔心蓋伊?特立斯寫其與黑手黨的關系。蓋伊?特立斯沒有氣餒。他利用之前積累的關系開始和各種各樣的人交談,而“人人都認識辛納屈”是個利好條件。后來,這篇名叫《弗蘭克?辛納屈感冒了》的特稿成為特立斯的成名作。而這篇文章主要是用周邊人物的述說寫出來的。2003年,雜志編輯共同推舉它為Esquire70年來發表的最好文章。身為掌管百億快遞王國的順豐董事長王衛很少接受媒體專訪,網上也極難找其照片。雷曉宇寫《尋找王衛》也是依靠公開的數據加工與綿密的周邊采訪完成的。當事人不接受采訪,沒關系,搞定他周邊的人,他的衣服就脫光了。農村包圍中央,就剩下他孤零零一寡人,說不說都沒有關系了。 更要命的是,記者要認識到,當事人,比如加歇醫生,帶著公眾面具,也就是戈夫曼所說的“社會表演”。他在記者面前的表現,都是按照“社會劇本”設定好的,他就是一個大角色而已。所以,他可能說假話,說不疼不癢的話,說些粉飾自己的語言。這樣,他的采訪價值折扣打一半。
? 梵高的童年不幸投射出原生家庭對一個人長長的恐怖影響。梵高一生都籠罩在這種黑影里面。如果時間倒流,梵高該如何選擇?如若我們都不假思索地認為他該活下來,我們到底是關心梵高還是像加歇醫生那樣,只是關心他后來如日中天的昂貴作品。真正的藝術家總是孤獨的,孤獨和寂寞把他本該豐富、均衡的人生聚集到一個點上,發出璀璨的激光,光彩了世界,衰竭了自己。他才華橫溢,用力過猛,不及其余。我們都是慵常的人,其實不適合從自己知識社會學的角度去過度解讀,過度消費他。他的偉大與孤獨,是一體兩面,我們永遠不可能承擔。他只是一個當時被周圍人笑話、侮辱的人。我們一面在觀賞《至愛梵高》,一面在歧視、恣睢中度日嗎?
? 這篇小文,并不想告訴讀者什么。就像《至愛梵高》反映結束,觀眾其實也沒有太明白梵高到底是誰。他活過了自己的人生,與我們所有人都不相干。梵高的死因不得而知,也許是種解脫。我想,如果真正領會梵高,就做個身體力行的善良人吧。
[1] 《梵高傳》試讀:序言
[2]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Loving Vincent (201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聲機抒心 丁酉年 農歷十月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