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吃貨不孤獨
圖 | 網(wǎng)絡
前些日子,有幸觀看了劉墉先生在中國傳媒大學的演講視頻,應該是2015年有關他的新書《不瘋魔,不成活》的推介。演講里面劉墉先生侃侃而談,嬉笑怒罵,有時候學個方言,有時候唱個數(shù)來寶,有時候朗誦一段長詩,有時候說個段子。非常有趣的一位老頑童。
看劉墉先生的文章最早是那篇“點一盞心燈”,那時候剛上高中,在電臺聽到的這樣的文章,聽完之后感覺心頭暖暖的,眼睛濕濕的,以前從來沒接觸過這類文章,沒有任何免疫力,聽完之后。感覺,人家這文章,說的都是人話啊。怎么就那么感人。
接下來就是讀他的“自己”系列,就是《超越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肯定自己》。三部書基本上以一個父親給兒子寫信的口吻來敘述一些人世間的道理,因為那時候自己也是個此間少年,而這種長輩的苦口婆心,用一些小故事,來說一些人生真相,讓人感覺耳目一新。非常受用。
我在自己的同學中聽到的對這三本書的最經(jīng)典的評價就是,一次打飯的時候后排同學說:“劉墉的書就是好,我看了他的書,早上我能早起了。”我心想,如果劉先生若能聽到這樣的評價,心中也應該甚是欣慰的。
讀了劉墉先生的自己系列的書以后,我記得那個時候的自己的確是用過一陣子功的。當然,用功會有一定結果。但是人的惰性就是如此,短期結果達到以后,就不再努力了,所以后來就有所退縮。
直到再次被劉墉先生再次感動,是后來開始玩微博的時候,居然發(fā)現(xiàn),他也在用微博,并且發(fā)現(xiàn),除了自己看過的那幾本書以后,他一直在畫畫,寫作,后來又出版了一系列著作等身的散文集、畫作。直到近期看他的演講的時候,我一邊聽,一邊慚愧,這么多年,老人家一直在努力,而我呢,卻進步不大。這位已經(jīng)六十七歲了,等我到了這個年紀的時候,我會是什么樣子呢?
所謂的言傳身教在現(xiàn)實生活中,身教的影響遠大于言傳。所以,我們看到,劉墉當年文中的那位劉軒,現(xiàn)在也有一個成功的事業(yè)了。通過劉氏父子這些年的成就,我也能理解,當年的那幾本書,遠不只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位父親給兒子的一種交待。
這次演講中,劉墉談到了一段對話,是與專程從臺灣飛到北京看自己畫展兒子的對話,其中有這么一句“老爸這么老了,還這么拼?!甭犞屓瞬粍俑懈?,真正是應了他自己說的那一句“不負我心,不負我生”。
尤其是在《不瘋魔不成活》這本集子里面,劉墉先生提到他到了中年以后“不負我心,不負我生”的想法讓自己很有壓力。常常是“有一陣子到了睡覺前就犯毛病,不是說自己寫了文章沒畫畫,就怨畫了畫沒寫文章,再不然怨書讀少了。”
究其原因,就是他覺得“自己怎么能不向圣人看齊呢?這不是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嗎?還有黃山谷說‘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言語乏味……’”然后劉墉推究出來結論“可見跟我有同樣毛病的人不少,他們不靠外力逼,而靠自省,往往能有成就。”
先生的思考很深刻,一個不斷自省的人,不靠外力逼迫,往往才能做出一些事情。
其實這個自省的過程別人是看不到的,就好像我躺在被窩里面在掙扎起床還是繼續(xù)睡的時候,別人是不會知道我在掙扎的,但是自省的結果卻是別人都能看到的。起床了,就是自省了,繼續(xù)睡,那就是沒有自省。尤其是長期自省的結果,配合時間的作用,眾人會更加看的更加清楚。
比如說,過了一年,朋友與咱相見,誒,不錯啊,小伙兒,你最近四塊腹肌成了六塊啦。——這,很明顯是夸咱有自省精神和行動力。過了一年,朋友與咱相見,誒,不錯啊,小伙兒,六塊腹肌資源整合啦?!@,很明顯是夸咱的腹肌團結(超人的惰性)。
莊子說過“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時間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很多微小的東西,配合時間總會發(fā)生很神奇的化學反應,有時候一件小事天天做,結果有一天會變成大事。同樣,一件大事,時間長了最后竟然變成了一件小事。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不要考慮大事了,每天做一點小事吧。比如寫寫字,比如看看書,比如跑跑步……要是覺得自己做不到,試試看看劉墉的書,或者看看劉墉的個人履歷。
每篇一句:
我們最強的對手,
不一定是別人,
而可能是我們自己!
在超越別人之前,
先得超越自己!
——劉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