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在學校后面的空地開劈了一塊空地,種了十來種作物。媽媽小時候在農村就是打理農活的一把好手,再加上心靈手巧、勤動腦,種地的手藝不僅沒有荒廢,反而成為她在城市緊張生活中的一方精神家園。
也有不少閑不住的阿姨、伯伯加入到菜園子的行列,但他們總是沒有媽媽拿捏的分寸好,或許也是因為他們沒有媽媽這等的吃苦耐勞,所以我媽的菜園里各種作物都收獲不錯。
媽媽的菜地就好像是那只會下金蛋的鵝。在她前期辛苦付出后,后期不斷會有收成進賬。當然在此過程中她還需要繼續喂養這只鵝,確保它能源源不斷下出金蛋。
自從開辟了這塊地,我家餐桌上80%的菜都自產自銷,完全綠色無公害。茄子、西紅柿、紅辣椒、豆角、紅薯、南瓜、韭菜、香菜、白菜、莧菜,我媽把她養綠植的多余精力分給菜園,給我們家支起一片有機蔬菜家園。這成了我家送人的見面禮,真是完完全全的“土特產”。給鄰居、同事們分享,我媽去看我也會帶菜來。還真是頗有返璞歸真的感覺。
我挺羨慕我媽這種與大自然的鏈接感。看著土壤的饋贈,只要付出(當然還要有方法)就有收獲,雙手越是骯臟、眼神越是發亮。我們這代人對土地和自然的感情都不及上一輩。我們成長在科技發展的世界,更鐘情電子產品,虛擬的絢爛讓我們感受著所謂的“文明之光”,卻與自然環境產生深深的阻隔。媽媽他們不同,他們跟土地更為親近。能依照二十四節氣知曉氣候的變化,更知道運用農家世代累積的智慧質樸而聰明地生活。這種“接地氣”的活法兒,才像是實實在在地活著。
比起電子產品的“即得性”,植物的生長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持續的付出。怪不得教育學家建議家長們比起養小動物,養植物更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和忍耐。由此看來,現在我們越來越多的焦躁也許正因為少了耐心等待這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