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對孩子保護得越好孩子越脆弱?那是因為孩子少了這個能力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的新聞越來越多,而理由越來越簡單。

今年1月10日,陜西發生了一件讓人痛心的事情:10歲的女孩蘭蘭帶糖果去學校跟同學們分享,被老師通報批評,并要求叫家長。蘭蘭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哭,最終選擇了跳樓自殺。

3月12日,江蘇警方發布了一則令人扼腕的消息:一名9歲男孩在家中跳樓自殺。據悉,他自殺的原因竟然是:打碎了學校的玻璃!男孩跳樓前留下的幾行遺書,讓人震撼不已。

據調查,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在上海,有24.39%的中小學生曾經有過“結束自己生命”的念頭,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人占到了15.23%,有5.85%的孩子曾經計劃過自殺,有1.71%的孩子自殺未遂。

為什么我們的孩子越來越脆弱,連一點起碼的批評都接受不了呢?為什么他們會有這樣一顆易碎的玻璃心?

那是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溫室里的花朵,被父母過度的保護,完全失去了抗壓力。

什么是抗壓力?

美國心理學會對“抗壓力”是這樣定義的:所謂抗壓力,是指應對逆境,困難和強大壓力的時候,個體的精神和心理適應的過程。

簡單來說就是,面對困難,壓力時,人所表現出來的心理過程。


日本心理學學校校長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這本書中指出,磨練抗壓力是為了讓孩子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在受挫后能保持堅強。這本書從增強自尊心,學習情緒調節的方法,提高自我效能感,培養樂觀精神和提高人際關系的質量五個方面出發,為廣大父母提供了幫助孩子培養抗壓力,學會面對挫折的方法。本書還設置了很多小練習,幫助家長和孩子輕松順利地完成親子訓練,達到學習和訓練的目的。

久世浩司,日本心理學學校校長,開設了日本首家面向社會人士的積極心理學學校,并擔任學校的法人代表,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商務領域。他是日本積極教育協會代表理事,積極心理學認證培訓師,著有《抗壓力》系列叢書,這本書是其中的一本親子篇。

培養孩子的抗壓力可以讓孩子無論在學校還是將來走上社會,都能快速地適應環境的變化,積極地面對問題,迅速地從失敗的陰影里走出來,從而獲得成功。

《抗壓力·親子篇》這本書認為抗壓力有三個方面:復原能力,緩沖能力和適應能力。提高孩子的抗壓力,需要從三個方面做起。

一,高質量的親子關系是提高孩子抗壓力的基礎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啟蒙者和教育者。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提高孩子抗壓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高質量的親子關系,不是長期的守候,也不是目不斜視地監督,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愛的體現

《抗壓力·親子篇》這本書認為,建立高質量的親子關系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陪伴,尊重和信任。

第一個方面:陪伴

現在是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也是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很多父母每天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不僅為親子關系蒙上了一層薄霧,也為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孩子拿著不理想的成績單給你看時,你忙于做飯,頭也不抬地回應說,“就知道你這次考不好,誰叫你不好好學習呢”;當孩子跟你講他在學校里有趣的事情時,你不耐煩地說,“沒看到媽媽在忙嗎?等一會兒不忙了再聽你講”;當孩子遇到挑戰拒絕前進時,你嘲諷地說,“瞧你那點膽量,一點都不像我兒子”。。。。。

這樣的你,雖然跟孩子在一起,但是這卻不是陪伴,而只是“在一起”。真正的陪伴是你用內心去體驗孩子的內心,用愛心去陪伴孩子脆弱的心靈。

真正的陪伴是在他失落時給他鼓勵,在他成功時給他鼓掌,在他退縮時給他打氣,在他驕傲時為他敲響警鐘。

第二個方面:尊重

一個生長在尊老愛幼的和諧家庭里的孩子自然知道尊敬爺爺奶奶,愛護弟弟妹妹,一個生長在無視長輩缺乏關愛的家庭里的孩子,很難理解愛別人和被別人愛是怎樣的一種感覺。

孟子曾經說過,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永遠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永遠尊敬他。這不僅僅適用于成人世界,在親子關系中同樣重要。

在親子關系中,對孩子的尊重表現為重視和不敷衍。重視孩子的努力和價值,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可以增強孩子的自我認可意識,增進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效率。

第三個方面:信任

孩子剛一出生,對于家長的信任是百分之百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長們發現,孩子對于家長的信任值逐漸降低,甚至有的孩子對父母的話一點都不相信。

這是為什么呢?

親子間的信任就像是一個儲蓄賬戶,父母每做到一個承諾,孩子的信任賬戶里就會多了一筆“存款”;父母食言一次,孩子的信任賬戶里就會支出一筆“存款”。孩子對父母的信任程度完全靠著內心這個“儲蓄賬戶”的余額來決定。

所以,對于那些不相信父母的孩子,一定是信任賬戶里余額為零甚至負數了。

建立高質量的親子關系需要父母和孩子之間完全信任。父母不要輕易對孩子做出承諾,一旦作出承諾就一定要兌現。


二,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是抗壓力培養的進階

有的家長抱怨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容易放棄,碰到難題就退縮,甚至拒絕接受新的事物,輕易地否定自己,相當地不自信。

本書的作者久世浩司認為,這是由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沒有被開發出來。

“自我效能感”就是指對達成既定目標和成果所需能力的確信。這個概念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專業教授阿爾伯特·班杜拉首次提出的。

班杜拉博士認為提高自我效能感需要四個步驟:

第一步是真實體驗。

讓孩子親自體驗困難,把標準放到孩子可以做到的高度,可以幫助孩子獲得一點小小的成績,從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在體驗中,孩子可以感覺到困難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減少孩子對于困難的畏懼和對失敗的恐慌。

第二步是榜樣作用。

給孩子找一個目標級人物,以此人物為榜樣,讓孩子向榜樣學習。注意,這個目標級人物需要是具有比孩子更高一層的能力,并且是孩子喜愛的人物。這樣孩子能夠動力十足。

第三步是獲得鼓勵

我們都喜歡聽到鼓勵的話,孩子也是。

“你可以做到的”,“你做得很好”之類正面積極的鼓勵,可以讓孩子增強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即使孩子在某些方面出現了失誤,也不要給予負面的評價,而應該繼續給予支持和鼓勵,說些“沒關系的,你可以做到的,加油吧”。

第四步是振奮士氣。

記得小時候,每次參加考試前,母親都對給我們每人煮兩個雞蛋,意思是希望我們考100分。這個小小的儀式感常常能夠讓我們精神抖擻,滿懷信心地步入考場。

給孩子一個小小的儀式感,讓孩子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足夠的重視和信心,對于孩子戰勝困難很有幫助。

提高自我效能感,讓孩子在行動中體會到自己的力量。只有真正的了解了自己的能力,才能夠從內心深處抵抗住外來的壓力。


三,培養孩子樂觀積極的心態是抗壓力培養的高階

想要在抗壓過程中取得勝利,樂觀的心態是必不可少的。樂觀的人更能積極地面對挫折,抵抗壓力,降低痛苦。

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位性格急躁,潑辣的妻子。有一天,一位朋友來做客。蘇格拉底和朋友聊得正歡,他妻子突然對他大喊大叫,他沒有理會。結果,他妻子端起一盆水,向著蘇格拉底潑了過來,蘇格拉底立刻變成了落湯雞。但是蘇格拉底不但沒有發怒,反而風趣地說,“我早就知道,打雷之后,就一定會下雨!”

蘇格拉底的樂觀心態和幽默言語不但化解了一場尷尬,還讓自己解脫于盛怒之外。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進行了大量大研究,他發現:從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國總統候選人提名演講內容時,90%的勝利者是樂觀主義者;樂觀程度越高的教練率領的籃球隊獲勝的幾率越大;某公司招聘了一批有高度樂觀態度的業務員,業績增長了4至9成。

由此可見,樂觀的態度更容易讓人戰勝挫折,取得成功。

那么如何培養孩子樂觀積極的心態呢?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保持積極的心態

如果父母有一個消極的態度,必然會制造一個消極的氛圍。孩子在這種消極的環境中生活,耳渲目染,慢慢也會形成一個消極的心態。

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樂觀環境,讓他們沐浴在樂觀的言語和行動中,孩子的內心會逐漸建立起樂觀的信念,成為一個樂觀的成年人。

其次,幫助孩子處理不安的情緒。

在挫折面前顯得悲觀的孩子,往往是由對困難的高估而造成的不安所引起的。因為害怕失敗,害怕被指責被嘲笑,所以會采用逃避,消極處理的態度。

應對孩子的不安,父母應該耐心地聽孩子說,對孩子進行安撫。

《抗壓力·親子篇》這本書推薦了兩句有效的安撫方式,當孩子出現不安情緒時,父母對孩子說一句“沒關系”,孩子自言自語一句“隨它去吧”。這種回應方式可以有效地消除孩子的不安情緒。

最后,讓孩子認清楚現實

當孩子自暴自棄時,把孩子拉回到現實中來,幫助孩子認清楚事情的本質,緩解孩子消極的心態。

孩子的不自信來自于對事物的不確定。如果可以看清楚事情的本質,真實地確定了事情的難度,孩子就可以正確地判斷出自己能否處理困難,從而打破孩子的心理防線,建立了樂觀的心態。


授之于魚不如受之于漁。父母只是孩子生命中的匆匆過客。父母總是想給予孩子所有美好,卻無奈效期短暫,時間有限?!犊箟毫ΑびH子篇》這本書告訴我們,給孩子再多的物質資產,不如培養孩子擁有一顆戰勝困難,抵抗壓力的強大內心,才能使孩子飛得更高更遠。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