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外婆家位于黃浦江和長江口的水鄉古鎮,承載著千年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古鎮 - 高橋,鎮以橋得名。兩條丁字型的河流和三條傍河而建的東、西、北長街,構成了“凸”字型的小鎮風貌。

高橋是上海 “三刀一針”(泥刀、菜刀、剪刀、繡花針)的發祥地,特別是一把泥刀,紅遍上海,名揚世界,被譽為是 “營造之鄉”,外灘 “萬國建筑博覽會” 23 幢高樓大廈有三分之一出于高橋建筑工匠之手。高橋的歷史文物占原浦東新區(不包括南匯)的三分之一,歷史建筑占到 40%。

高橋有上海開埠最早的城市足跡,至今還保留著許多舊宅,如鐘氏民宅、杜月笙家祠、黃氏民宅、敬業堂、仰賢堂、印家花園等。高橋絨繡將作為國寶陳列在世博會、聯合國館的貴賓廳里。

高橋鎮的歷史名人有:

鐘惠山,憑一把泥刀起家,在上海營造不少里弄石庫門房屋的“高橋首富”。

謝秉衡,在上海合股開設裕昌營造廠,熱心于家鄉公益事業,資助高橋日新小學(現為高橋小學)新建校舍。

李平書,創立醫學會,創設中西女子醫學堂、南市上海醫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醫院),開辦華成保險公司等。

錢慧安,海派藝術宗師。

......

當然,最出名當屬民國時期叱咤風云的上海大亨杜月笙

杜月笙生平介紹

小時候跟著父母要倒兩次車,歷經兩小時才到達浦東最北面的外婆家。那時候樓房沒那么多,跟著表哥表姐,沿著農田的排水管,一直走到小姨家,甚至更遠。鄉間隨處可見以前遺留下來的一座座碉堡,提醒著人們,它曾是戰爭時期重要的橋頭堡。我最喜歡的一處,是廢棄在田野中的,中西合璧的兩層樓庭院一角,說是以前大戶人家用來賞月的休息亭。每次路過,都忍不住好奇它以前的主人和它原來的樣子。想來那些殘垣斷壁早已不復存在,原址已被樓房覆蓋。

高橋中學

我在 《2008 - 2017, 我的十年 (完整篇)》之 6 “變化” 中提到小學階段第五次轉學去了 1906 年創建的百年老校高橋鎮小學,與之對口的是不遠處的另一所百年名校中學 - 高橋中學,由高橋同鄉杜月笙先生于 1911 年創辦。

抗戰勝利后,杜月笙先生于 1946 年提請上海市教育局,同年 3 月正式成立“上海市市立高橋中學”,并位列上海市十八所市立中學之一。1960 年學校被列為首批上海市重點中學,現為上海市浦東新區區示范性重點高級中學。由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先生題寫校名。

收藏于高橋歷史文化陳列館內的民國時期高橋中學畢業證

記憶中 1994 年學校出個上海市理科狀元。2000 年左右又出了個天才黑客少年滿舟,和韓寒一并成為當時教育界熱議的話題。

另外,讀書時候的教科書《上海鄉土歷史》上記載,高橋中學是全市人數最多的中學。

歷史文物永樂御碑安放在校園的御碑亭內。1412 年明永樂十年,永樂皇帝朱棣命時任漕運大臣的陳瑄建造了寶山烽堠碑,這是國內迄今發現的唯一一座由皇帝撰文的航海碑。光緒《寶山縣志》也說:“御碑亭在清浦鎮東橋街北”。東橋街即現高橋鄉清寶山遺址南的東橋頭。亭毀后,遷到原高橋公園,現高橋中學內。

讀書的時候時常在那紅色亭子里做作業,也時常對著御碑上的模糊的文字發呆。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仰賢堂

2014 年 3 月,在櫻花盛開的季節,看到網上推薦了幾個滬上賞櫻去處,其中一處在高橋公園附近,便踏上了早春賞花之旅,探訪那些藏在深閨人未識的老房子。

曾多次向朋友們推薦上海幾處古鎮的老房子值得一看,最近抽空整理了當時的照片,查閱了一些歷史資料,整理成文字。一來更有說服力,二來也是留給自己以后回味。

仰賢堂位于高橋鎮義王路 1 號,建于上世紀 30 年代初,建筑面積約 1000 平方米,基底面積約 440 平方米,主樓約 640 平方米,為中西合璧的磚木結構。現在,這幢樓房已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為高橋歷史文化陳列館,免費向公眾開放。

仰賢堂

該住宅的建造人沈晉福,字佑臣,本地人士,1886 年生,家境貧困,14 歲出門當學徒,后來靠岳父資助買了臺縫紉機,由他妻子做裁縫積累本錢,再起會集資,經營了一個“五洋店”。店鋪開在上海南市公義碼頭,名“晉泰號”。靠與來自黃浦江上游河網地區的客戶經商致富,在東街典當橋頭購地興建新宅,取名“仰賢堂”。營造商是沈晉福的親家蔡少祺,沈晉福萬事追求牢固,在做工用料上精益求精,牢又求牢。由于追求高標準,使其精力憔悴,沒等竣工就臥病身亡。

沈氏“仰賢堂”介紹

從正面看是一廳兩廂房的中式宅院。從背面隔河觀望,寬敞層疊的陽臺具有西式別墅的風格。主樓是五開間兩廂房的三層樓房。底層中間是三開間的大客廳,廳前是前天井,廳的兩側為廂房。二層有一間廳樓,兩間廂房樓和兩間小房間,共五間。二層的南面有寬敞的過道和沿河陽臺。

主樓的頂層是個假三層,分隔成五間,在屋面上伸出四個老虎天窗以采光。外墻面全部水泥抹面。主樓的東邊是二層的書房,下面筑有地下室,屋頂是曬臺。主樓的南面有個后天井,主樓的兩側有1 米寬的通道,通道外側和前后天井外側筑有圍墻。

北面臨街有六間二層樓街面房。采用了西方建筑材料和建筑風格,中式格局的房屋用的是西洋骨架。在結構上主樓是由鋼筋混凝土框架支撐的,上面是中式青瓦屋頂。屋角山墻上塑有西式圖案。河邊的駁岸非常牢固。建筑內部裝修講究,為鎮上第一家建有地下室的住宅,建房用材比較講究。

重新修繕過的仰賢堂又恢復了它昔日的風采,但可知,它曾經歷戰火的洗禮。1949 年解放上海時,由于仰賢堂樓層較高,被作為據點之一,在此發生了激烈的戰斗。憑借著其高聳的圍墻、堅固的結構而得以幸免。但主樓的東側外墻、屋面,受到了嚴重的創傷,如今雖然經過修葺,但還保留著當年戰爭留下的彈坑。解放戰爭結束后,稍做維修使用至今,1958 年大部分房屋轉租給 15 戶居民居住,房屋又受到較大損傷。

2005 年高橋鎮政府出資百萬元對仰賢堂進行修繕,使其原汁原味地恢復了當年的風采。修繕一新仰賢堂,成為“高橋歷史文化陳列館”,由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為“陳列館”題寫了館匾。

仰賢堂
仰賢堂
仰賢堂

櫻花盛開時節,院從曬臺望去,滿園春色關不住。

院子一角
西式的高墻和曬臺

西式的外墻

外墻

中式的格局

中式的庭院

富麗的西式大吊燈掛于 4.5 米層高廳堂頂上,“仰賢堂”匾額高掛堂上。

大廳

大廳之內,南北排開“八仙桌”和對稱擺放“雙靠椅”,演繹著江南廳堂的傳統文化。

大廳

隔扇、掛落的中式布局,壁爐、吊燈的西化裝潢。中西方元素的碰撞,融匯貫通,形成獨特的海派風格。

中式隔扇
西式壁爐

館內里有著 600 多件展品,大都是來自當地民間,展示著高橋這個文明古鎮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分為“歷史文物展廳”、“高橋建筑展廳”、“高橋名人展廳”等很多不同類別的展廳。

部分藏品和介紹

《川沙縣志》等
民國粉彩桃花美女九子盤
清代木雕人物官皮箱
被列入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橋松餅”

在樓前的櫻花樹下留影。

院子外的櫻花樹下留影


高橋絨繡館

絨繡(Woolen Needlepoint Tapestry),亦名“絨線繡”。是一種在特制的網眼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絨線繡出各種畫面和圖案的刺繡。

絨繡原流行于歐洲。14世紀,德國農民的服裝和壁毯上,16世紀,歐洲出現一種專作刺繡底子的麻布,在底子上用絨線逐針繡滿,便成了絨繡。繡品可用作壁掛、靠墊、椅墊等。17~19世紀,絨繡在英國盛行。

19世紀末傳入上海,高橋絨繡還融入了蘇南刺繡和高橋網花工藝。上世紀80年代,是“高橋絨繡”鼎盛時期,高橋成為全國最大的絨繡產品出口基地。“高橋絨繡” 和“高橋松餅”現都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 60 年代到 80 年代,絨繡是高橋地區家庭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曾經養活了一代人。

高橋絨繡作品中大幅的《萬里長城》被送至聯合國大廈廳堂上陳展。據說,高橋巨幅絨繡作品《中華魂》曾經拍出 50 萬元的高價。2010年,高橋絨繡館提供的絨繡制品被用于上海世博會布展與交流。

小時候,幾乎家家戶戶婦女都會這門技藝。時常看見我姨、舅媽,還有表姐們坐在院子里一邊繡花,一邊聊著天,這情景構成了童年往事的記憶片段。而如今這門技藝只能去博物館欣賞了。

絨繡作坊

位于高橋西街 129 號的高橋絨繡館為 2009 年鎮政府斥資 600 多萬元建造,用于展示、制作、銷售、保護、傳承高橋絨繡技藝,目前免費向游人開放。

高橋絨繡館

館內的部分藏品。色彩豐富、配色和諧,繡工精良、層次清晰、造型生動、形象逼真。

既可表現色彩繽紛、層次復雜的油畫。

絨繡作品
絨繡作品

又可以刻畫講究筆法神韻的中國水墨畫

絨繡作品

還可詮釋形象逼真,對比強烈的藝術攝影。

絨繡作品
絨繡作品
絨繡作品
絨繡作品

館內的建筑和陳設古樸典雅,也是拍攝片的絕佳場所。

在絨繡館內留影


走在老街上,看著修繕一新的老房子,白墻、青瓦、觀音山墻、磚雕儀門,既有吳文化水鄉建筑特征,又融匯了西式磚墻結構。從中可以了解當時居民的社會心態和價值觀,以小農經濟占主導的傳統社會,對于西方文化為我所用的選擇心態,中西方融合的非常自然。

古鎮的老房子
石家街 29 號 花園住宅,建造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混合結構的三開間三進深西式樓房 ?
石家街 69 弄 4 號,建于 1933 年的耶穌教堂 “靈恩堂”


小橋、流水、人家,又不乏江南古鎮的特點

古鎮風貌


凌氏民宅

凌氏民宅,是一座古樸典雅的傳統住宅。于 1918 年建造,是五開間三進深的中式庭院。宅院占地 1.8 畝,共有 36 個房間,建筑面積約 1200 平方米,房屋整體高大氣派,門窗、廊檐雕飾精美,山墻采用觀音斗,屬于上海本地民居風格。

高橋人家陳列館借用凌氏民宅,采用了場景式的展示形式,以大型家具、生產工具為主,配以小型的、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具,惟妙惟肖地復原民國時期高橋一個四世同堂大戶人家的生產、生活場景及民俗風情。

高橋鎮政府為保存當地有特色的凌氏民宅,動遷宅內居民,出資 400 萬元恢復原貌。用重金在當地收集古董家具和民俗用具,為后人留下寶貴的歷史遺產,也為上海增添一個旅游景點,免費對外開放。

一樓的三德堂是主人會客場所。“三德” 出自《書·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

館內幾百件展品古色古香整體布局力求身臨其境。展品特點:一是中西合璧,展現了海派文化的地域特色;二是亦農亦商,即農業與商業并存,體現了社會的發展。

老太爺房

人物特點:年事已高,一生務農,早年清貧,晚年靠子得福。老太夫人吃苦耐勞,晚年依然節儉。平時燒香拜佛,祈求子孫平安健康、生意興隆。

場景特點:全套中國紅清代家具,置有麻布蚊帳、白底藍花床單。

老太爺房

佛堂

佛堂

老爺房

人物特點:老爺十幾歲到上海學生意,后來自己開店。精明能干,中年發跡,在此買地造屋,現為一家之主。

場景特點:全套晚清時期櫸木家具。設有錢柜、保險箱等。

老爺房

姨太太房

人物特點:端莊漂亮,已有幼子。原為寧波大家閨秀,后家道中落,父親做主,嫁給老爺做妾。

場景特點:全套寧波式的雕花嵌骨家具是當年的嫁妝。

姨太太房

大少爺房

人物特點:身為長孫,子承父業,幫助父親打理生意。平時喜歡中國武術。

場景特點:全套晚清老紅木家具,廊檐式六尺大床為老爺不惜重金,請人訂做。

大少爺房

二少爺房

人物特點:教師職業,剛剛結婚生子。

場景特點:全套民國紅木老虎腳家具,大床雕花為中西合璧。置有育兒用立桶等。

二少爺房

三少爺房

人物特點:英國留學歸來,現為建筑工程師。風流倜儻,喜歡音樂。

場景特點:全套民國柚木西洋式家具,進口花玻璃落地窗。置有落地留聲機、英文打字機等。

三少爺房

小姐房

人物特點:報社記者,年輕、漂亮、活躍。雖為千金小姐,但思想進步,同情革命,愛好廣泛,喜收集、彈琴、刺繡。

場景特點:全套紅木家具,小巧玲瓏。置有貴妃榻,博古架等。

小姐房

我非常喜歡這一組場景展示,雖然全系虛構的人物背景,家具和擺設以及房屋的格局,鮮活的呈現了每個家庭成員鮮明的個性,以及老中青三代不同的時代和社會背景,讓人身臨其境,流連忘返。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展出的家具和擺設,都來自民間收藏,匯成高橋鎮一個四世同堂大戶人家的居住和生活情景。

紅木雕花的大床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在奶奶家和外婆家的情形,睡在這種架子床里,好像住進一個小房子里,特別有安全感。

二樓會客室,采光好,是洽談生意、暢談理想的好地方。

從二樓眺望出去,高墻阻隔外界的喧囂。墻外是車水馬路的人來人往,墻內是吳儂軟語的市井生活。

二樓

各種角色扮演

密斯周

“喂,是密斯王伐。我是密斯周呀。今朝夜里大光明電影院放映好萊塢大片《亂世佳人》,阿拉一道去看伐?” (搭配臺詞)

密斯周

兢兢業業的賬房周先生

賬房先生

勤勤懇懇的周家廚娘

廚娘

那個灶臺讓我想起親婆家的老房子。

農具間擺放著各種農耕和糧食加工工具,放置織布機的紡織工坊,體現了高橋人家從農村務農到去城市發展,遂而發家致富的奮斗史。展現了浦東城鄉社會從小農經濟到商業發展的時代縮影。

農具間
紡織工坊

在院子里留影。

在院子里留影

樓與樓之間狹長的弄堂,一個人路過剛好,兩個人則側身而過,去往下一個景點。

在窄巷中


錢慧安紀念館

錢慧安紀念館坐落在高橋鎮西街上,一座臨河而建,座北朝南的三重進深的建筑,花格門窗、磚石地坪、粉墻黛瓦,顯得寧靜清幽、古色古香。后院為高橋書畫院。館名由著名書法家韓天衡書寫。

錢慧安 (1833 - 1911),名貴昌,字吉生,號清溪樵子。上海高橋鎮人,出身農家,自幼學畫傳神。錢慧安為近代史上一位獨具創意的人物畫宗師,擅長肖像寫真,晚歲構圖愈加洗練,意境空靈簡約,生活情趣盎然,極富民間煙火氣息。國畫大師程十發譽其為“海派藝術宗師” ,并題寫 “海派源流” 以致永念。

錢慧安生平介紹

錢慧安中年喪妻。續娶儲氏,亦善繪畫。夫妻雙管齊下,共同繪畫,錢氏名其畫室曰“雙管樓”。

雙管樓

一樓廳堂掛著國畫大師程十發題寫的“海派源流”匾額,兩邊是錢慧安的生平介紹與族譜列表。紀念館分兩層展覽。

海派源流
畫室留影


清溪茶館

坐落在高橋鎮東街22號的清溪茶館,建于民國初期,是有著近百年歷史的三進式的庭院建筑。抗戰前,房子主人是長興島的生意人蔡老二。后來成了國民黨關押革命義士的看守所,解放后高橋區黨政也曾經在這里辦公。清溪茶館由鎮政府選址,投資 320 萬,對破舊不堪的老宅全面修復,恢復老街風貌,還原“老高橋”的悠閑生活。

第二進的大廳用作書場,臺上放著評彈書桌,書桌兩邊各放一把高腳椅,臺下擺放著數十張長條茶桌和長凳。

清溪茶樓

透過雕花的門頭往里望,人們在悠閑的曬著太陽,喝茶聊天。

清溪茶樓

院內盆景玲瓏雅致,門窗古樸而典雅。

清溪茶樓


荷蘭風情小鎮

上海市市政府“一城九鎮”舊城改造項目之一,由荷蘭 Kuiper Compagnons 和 Teun Koolhaas Associates 兩家設計機構分別完成詳細規劃和高橋港沿岸城市設計。小鎮占地 1.7 平方公里,由 1 平方公里的荷蘭風貌區和 0.7 平方公里的高橋港河傳統風貌區組成。在整體景觀上,盡現荷蘭港口城鎮風貌;在建筑風格上,突出荷蘭圍合式建筑的靈活多變和船型公寓等具代表性的建筑造型;在功能開發上,充分利用港口特色資源,增添濃郁的海港風情,并兼顧上海地區的實用要求,實現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親切對話。

家門口的荷蘭風情,絕佳的拍攝場所。

荷蘭風情小鎮
荷蘭風情小鎮

晚上霓虹映照下的綠地

晚上的荷蘭風情小鎮

我最終都沒找到網上推薦的那處賞櫻之地(后來得知主要為晚櫻)。在高橋公園欣賞了郁金香并留影。

高橋公園里的郁金香

古鎮游覽,不虛此行。

看著那些即將消逝的建筑又恢復往昔的風貌,了解了老房子的人文歷史和古鎮風俗習慣,增長了見識。

與此同時,這個城市正在以我們想象不到的速度前行,新與舊,相互交融、和諧發展。


如何去:

地鐵 6 號線航津路下,換乘公交 181 、611 路張揚北路春陽路下,或地鐵 12 號線東陸路下,換乘 81 路、971 路、640 路道大同路和龍路下。

地圖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