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聊天,自然聊到孩子。
我夸贊朋友兒子大學畢業就找了個好對象順理成章成家立業,現在又得了個大胖孫子,幸福美滿,一家人其樂融融多好呀!
朋友來一句:好什么好呀!你不知道,愁呀!
我問:愁什么呢?
愁錢呀,愁兩孩子的錢不夠花。
朋友夫妻倆都是普通公務員,兒子兒媳結婚她給置備了房子,差不多搭進去兩人所有的積蓄,親家用她家給的彩禮錢又填了幾萬給兩個孩子買了車,按理說有房有車,每個月兩人收入一萬多,小兩口該過多好的日子。
可是錢就是不夠花,結婚后就不夠花,現在養了孩子更不夠花了,每月都得啃老,老的搭錢不說,還得搭人、搭力氣,最主要搭氣!怎么能不愁!
這好像是現在這代獨生子女的普遍現象,和朋友同事聊天,家家大致如此。
我覺得孩子們對待金錢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沒有正確花錢的意識,缺乏賺多少錢就該花多少錢的概念,收入與支出要平衡。
錢這個東西,本該賺多多花,賺少少花,維持一個家庭的正常收支平衡。
另外賺多少錢是一個人的能力和機遇,現代的孩子都想賺很多錢,都想當老板,都想追求美好生活,這些可以理解,可是每個人的能力和機遇有限,個體工作性質和能力不同帶來了賺錢的差異。
賺多少就應該花多少,這是一個家庭必須遵守的花錢規則,你每月賺5萬是5萬的活法,每月賺1萬就是1萬的活法,賺3千就是3千的活法,如果賺3千卻按照人家1萬的活法來花,自然活不下去,所以把兩人賺的錢規劃好,保證一個家庭的正常生活。
二是在金錢上依賴父母理所當然,父母無奈只能被依靠。
錢花冒了過不下去怎么辦?孩子們總不能去偷去搶吧,只好回家找父母揩油,時間久了,習慣成自然,就變成長期啃老族。
沒飯吃可以回父母家吃,沒錢花可以回父母家要,孩子不愿意帶可以回家找父母帶,四個老的伺候一個小的,總比兩個大的伺候一個小的容易,能幫一把就幫一把!老的心疼自己的兒女。
三是現在的孩子們金錢消費水平普遍較高,什么東西都想要最貴的最好的。
孩子買什么都要品牌貨,不好的東西看不上眼絕對不要,別人有什么我也得有什么,不管有用沒用,高興就買,家里堆滿一些用不上的衣物和生活品,攀比心理和物欲追求比較嚴重,隨個禮都是千千的,打腫臉充胖子,絲毫不考慮自己的經濟收入和來源。
四是不好好過日子也不會過日子。
這代獨生子女都是父母手心里捧大,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地給伺候大的,沒有幾個孩子能吃苦做家務,有自食其力的挑門立戶思想。
過日子過日子,老祖宗傳下來的洗衣、做飯和帶孩子這些基本過日子的技能他們幾乎都荒廢了。
洗衣有洗衣機,即使是洗衣機有時也懶得用,還得送洗衣房,做飯就更別提了,不是去父母家蹭飯就是搞外賣,家里動火做飯的少之又少,他們的味蕾已經被飯店和外賣的各種重口味調料和地溝油淹沒,對食物原有的味道和健康的烹飪方式根本不屑一顧,只要滿足一己之快之方便即好。
至于帶孩子,幾乎就是給父母養的,給你生就不錯了,很多孩子選擇婚后不要小孩,你又能怎么著?他們上班工作,四個老的閑著換班帶小孩,天經地義。老的總不能看著自己孩子吃苦受罪自己優哉游哉玩世界,所以干脆老的帶。這樣帶慣了,孩子們下班也欺負欺負老人家,他們工作了一天晚上有應酬需要放松也是理所當然,所以就吃喝玩樂去了。
到外面洗衣、叫外賣、和朋友吃喝玩樂都得花錢,這種生活方式成本自然高,當然掙多少錢都不夠花。
所以就變成了四個老的掙不過兩個小的,但是會節衣縮食節省過日子,兩個小的掙得比老的多但是大手大腳浪費過日子,結果就是小的掙多少錢不夠花,老的還得努力攢下錢來填補小的。
這個局面自然就形成了。
日子要精打細算一天一天地過,生活要慢慢地熬,苦要一個接一個地吃,孩子呢要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再一句話一個行為一個習慣地調教,家要用心呵護相互照顧相互支撐才能越來越溫暖,足夠的責任、耐心、耐力和堅持才能走的更遠更美好。
希望這代人能夠早點明白這些道理,撐起自己的小家,不然在不久的將來老的真老了,情況突然逆轉,兩個大的要面對四個老的,他們的肩膀和心智撐得起一個這么沉重的大家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