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確定后,父親又協助菲爾確定各項目標的具體指標和操作辦法。在此過程中,有這樣幾個值得借鑒的做法:
首先,父親重視實際測量得到的數字。雖然前面菲爾提到單個斷路器周期大概是45分鐘,但父親仍然要求對這個時間進行實測,只有真正實測出來的數據才可以作為進一步分析的依據。
其次,父親關注生產節奏,也即所稱的節拍時間,公式為:
節拍時間 = 每天可用的加工時間 / 每天客戶的需求量
這個值指在一個完美順暢的流程中,平均多少時間能生產出一個產品(固定的價值)。比如,每月需要交貨200個STR,每月有20個工作日=》 每天要生產10個STR =》 每個STR要4個斷路器=》 每天需要40個斷路器=》 由于每天工作8小時,中間有30分鐘休息,所以一天有450分鐘工作時間=》 即450分鐘要生產40個斷路器,平均11.25分鐘生產一個。
引入節拍時間有這樣幾個好處:
1.節拍時間從數學上看是生產率的倒數,但他們的實質完全不同。每分鐘生產0.0888個斷路器這個數字對人們沒什么意義。而每11.25分鐘生產一個斷路器,目標就非常清晰,而且節奏感強,在實際操作中步調不對時也容易發現問題。
2.節拍時間把目標和每日需求量綁在一起。按節拍時間生產,實際就是按交貨需求來考慮生產,既不要多也不要少。在傳統生產中,生產是由生產經理決定,為了充分利用設備,往往傾向于多生產,這樣機器利用率會高,但過量生產必然導致庫存。
3.利用節拍時間以及前面測量得出的單產品生產周期,很容易就可以計算出理想情況下生產線需要的操作人數(操作人數 = 工作內容/節拍時間)。比如實測得出生產完一個斷路器的時間為42分鐘,節拍時間為11.25分鐘,則理想情況下需要4個工人。有了這個數字,就可以對單件流(一個工人一次只做一個產品)情況下,每個操作步驟的工作內容進行整合分割,盡量控制單步驟生產周期在節拍時間附近,這樣就可以得到最高效的生產線。
在精益思想中,節拍時間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全書也多次提到。只是這概念往軟件業掛靠似乎不大容易,畢竟,制造業在大規模生產時,重復作業多,找到節拍比較好理解。軟件行業畢竟不同,如果用繪畫或寫作去隱喻軟件開發,每次創作而出作品都是不同的,怎么可能像節拍操作這么精確呢?不過我還是感覺,兩個行業差別雖大,似乎還是有一定聯系。軟件需求的開發時間雖然難以精確量化,但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相對精確的計算法有功能點算法,粗略點的計算方法有故事點估算法、大中小估算法等。在Scrum中有團隊速率概念,在精益看板中直接按卡片張數來畫累積流圖。這些方法在承認軟件開發難以精確估算同時,也都認為在任務拆分時,對任務的相對大小進行粗略控制,也能使開發工作保持一定的節奏中,并且這種節奏能對整個研發流程控制起一定積極作用。對這些理念,思想上我傾向于認為其有一定道理,在實際操作中,也嘗試去收集過一些數據。但很遺憾的是,一來沒能長期堅持(沒找到好的操作記錄方式,而且一般立會后往往是處理事務比較忙的時候,其他事一干擾就經常忘記作記錄),二來各種內外因素都可能導致團隊速率發生大的變化。所以目前手里還缺少估算價值的實際證據。也因此,目前我們在團隊中實際做需求估算更多還是為了讓團隊成員在估算操作過程中對需求理解達成共識,而不是為了得出速率。
然后,父親提到了標準化操作,總是按相同順序去完成工作會更有效率,更不容易忘事,更能夠杜絕浪費,并且不讓舊的生產方式死灰復燃。但要讓標準化操作落實,需要注意幾個問題,首先,建立和實施標準化操作應是經理們最重要的工作;此外,他們還需要培訓新來的員工遵循標準化操作,并且預估可能發生的種種問題;第三,必須認識到標準化操作不是強迫人去遵從一紙命令,它是一種工作的方式。你不能把標準化強加在人身上,必須要讓人們積極參與,確實了解到標準化是最有效的生產方式,只有樣,推標準化才是有意義的。解釋完標準化的這些特點后,父親又解釋了5S概念,即:
1).整理(Seiri):整理環境,但它可以應用在很多不同的層面,包括過時的產品,人事問題等。整理,重要的是工人開始對他們自身的工作環境負起了責任。對于我們這些軟件開發者而言,這可以理解為電腦文檔系統的整理和文件存放的有序化。
2).整頓(Seiton):讓工人們承擔起管理自己工位的責任,請他們參與決策。整頓的目標是把機器和工具定位,以便最有效的運用。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這可以理解為重要軟件安裝到固定位置,團隊使用統一的知識庫、工具系統以便提升日常工作效率。
3).清掃(Seiso):清掃不是簡單的打掃車間,它其實是重在維護(持續維護),以及保持一個團隊精神的統一。這在我們這里可以理解為工作電腦中工具和軟件環境的清理,如磁盤重整等以預防關鍵時候掉鏈子。
4).清潔(Seiketsu):是前面3個S執行后的結果。每次任務完成后要按規定把東西歸位。
5).素養(Shitsuke):養成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和作風,這是其他幾個S的核心。
標準化的價值我是很能夠感受的,檢查清單,標準化團隊常用工具系統帶來的好處是巨大的,而且,標準化也使得自動化成為可能,其重要性怎么說都不為過。但正如書中父親說過,標準化重在于讓人們積極參與,要讓大家在改變之初就了解改變的道理,只有這樣,標準化才可能真正落地。做到這點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說遠了,我們經常就有7S檢查,這里的7S和前面說的這5S是什么關系?7S在軟件開發過程中應該怎么理解?直接去問一線的兄弟,有幾人能夠直接說出?有幾人覺得這些東西和我們日常工作息息相關?制定規章容易,把規章植入人心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