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互聯網紅利的本質

在談互聯網的紅利本質之前,我們來談一下商業的本質。商業的本質是在市場交換中逐利,而市場交換的基礎是物權和人們的需求。互聯網時代與工業時代相比,商業上變化的根本動因就是物權分配方式的變化和人們需求的變化。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可以制造的物品越來越多,每個個體都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消費不完的東西,一切都開始顯得過剩。

當今社會物質豐富,人類的生活方式已經顯現出了一種不可逆的、必然的趨勢:知識逐步地共享化(開源),產品逐步地擬人化(服務),所有權逐步地臨時化(租賃、分期付款),信息傳播趨向實時化(互聯網)。

在這個必然的過程中,商業基于物權的本質并沒有變。每個互聯網企業都拼命地搶在搶資源,把他們認為未來有價值的事物記錄在自己的賬本上。

但是與此同時,人們的需求正在發生激烈的變化,在工業時代,由于資源和制造能力的相對匱乏,我們的需求是整齊劃一的——專家、品牌和獨占技術構成了工業時代消費文化的中心式架構,這種架構既帶來了飛速的發展也壓抑了人性的自由。而在未來的互聯網時代,伴隨著生產制造能力的絕對過剩,人們的需求將更多地反應自我價值和個性主張,未來將是“去中心化”的,人性將被再一次解放。

隨之而來的變化就是商業社會滿足人們需求的組織方式,現階段的表現就是從工業時代的物權獨占社會(專利獨占、物資獨占、經營權獨占)轉向物權共享社會:各種資源的充分共享(開源)、基于信息的精細協作(眾籌、租賃)和人與人的實時交互(移動化、可穿戴設備、直播)……就像工業社會替換農業社會時代的必然進程那樣,這些信息時代的全新的(也更像原始人的)社會關系正在代替人類過去數百年來社會關系的主要形態。未來我們每個人實際擁有東西的數量將會越來越少,而能夠享受到的物質和服務反而會將會越來越多。

過去的十幾年里,雖然我們一直在提所謂的“互聯網革命”,但事實上她才只是像個嬰兒一樣蹣跚地學會走路而已。即便如此,我們也已經可以觀察到網絡商業紅利發展的一些端倪——她更偏愛出現在那些用互聯網的新方式來滿足有效需求的商業領域——她的一邊是后工業時代過剩的物質供給,另一邊是工業時代未被解放的旺盛的人性需求。

比如:

比如借助過剩的網絡開發者資源——站長和獨立開發者——來滿足人們對各種個性化信息的查詢、快速獲取知識的渴望(Google);

通過整合中國大量閑置過剩的工業、農業生產能力來滿足8、90后消費者們個性化的購物需求(阿里巴巴、京東);

比如借助閑置的私家車資源滿足人們對出行工具的個性需求(優步);

通過整合文藝愛好者們過剩的分享能力來豐富或者簡化人們選擇文化藝術消費品的過程(豆瓣);

正常的市場紅利,幾乎肯定是因為一邊有過剩的供給而另一邊有旺盛的需求,這本身和是不是使用互聯網技術沒有直接關系。只不過互聯網時代促使需求和供給發生了變革,所以才催生了互聯網時代的這種新商業趨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