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解讀
本章夫子論及故與新之間的關繫,這依然要從政教關繫上來理解,‘’故‘’在歷代注疏中有兩種解讀,這兩種注解都對。
一個意思是指舊日所學,溫習舊日所學,以獲得新悟新知。朱子講的‘舊學商量加遽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就是這個意思,這在今天的教育學及學習理論中都有論述,即人的學習過程是通過激活舊知,並在此基礎上理解新知。
另一個意思是典章典故都是歷史性的存在,世界則是不斷向前發展,很多現象都是新的過去所沒有的。但世界的本質問題卻與過去沒有什麼不同,我們理解今天這個世界可以通過過去經典典故來知曉其中的意義,以處理今天紛繁復雜的現象。俗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就是這個意思。
西哲克爾凱廓尒說,世界是不斷向前進的,但我們卻需要通過回顧過去來理解現在的生活。也是這樣一個意思。
西哲雅斯貝爾斯說人類社會有一軸心時期,整個人類社會文化就是圍繞這一軸心原點做螺旋式展開。
先儒劉逢祿,故,古也。六經皆述古昔,稱先王者也。知新謂通其大義,以斟酌后世之制作,如漢代諸儒之所為。
現在是由不斷逝去的連續性的過去構成,正如佛陀拈花示笑所傳遞出來的意涵,今日之花是由過去的枝幹、枝葉及更為過去的根繫培育,切斷了與過去的連接也就切斷了生機所在。
本章值得注意的還有‘溫’,急火是煮,慢火是溫。從這個原始意思可以理解為溫是處於激進與保守之間的狀態,即中庸的狀態,學習可視為是一個有機體改變自己適應環境的過程,激進與保守都會有問題,過於激進會導致破壞,過於保守則會停滯不前。
當然這個中庸的狀態不是兩端簡單的中點,而是依據情境的時中,就拿做紅燒肉來說,既需要急火快煮又需要慢火溫燉。這就是時中
從政教關繫上來說,第二個解讀更貼切,從為政的主體來說則是第一個解讀貼切。
當代政治哲學家施特勞斯有一段論述:在一個活生生的傳統中,新事物不是舊事物的對立面,而是它的深化;若非從這種深化的角度理解舊事物,人們對舊事物就不會有深刻的理解;新事物並不是通過拒斥或者消滅舊事物,而是通過將舊事物加以變形或重塑而得以出現的。
註釋
《錢穆論語新解》
溫故而知新:溫,溫燖義。燖者以火熟物。后人稱急火曰煮,慢火曰溫,溫猶習也。故字有兩解。一曰:舊所聞昔所知為故,今所得新所悟為新。一曰:故如故事典故。六經皆述古昔,稱先王。知新謂通其大義,以斟酌后世之制作,如漢代諸儒之所為。
可以為師:依前解,時時溫習舊得而開發新知,此乃學者之心得。有心得,斯所學在我,能學即能教,故曰可以為師。若分溫故知新為兩事,故是外面所 得,新仍是外面所得,總之是記問之學。所學在外,則知識無窮,記問雖博.非同心得,既非能學,即非能教。僅成稗販,何足為師?然心得亦非憑空自創,乃從舊 聞中開悟新知,使內外新舊融會成一,如是始可謂之學。依后解,事變無窮,所謂新者,皆古所未經,師所不傳,若僅溫故不能知新,則必有學絕道喪之憂矣。故惟 溫故而能知新,始能勝任為師。此兩解,言異而義一,學者其細參之。
本章新故合一,教學合一,溫故必求知新,能學然后能教。若僅務于記誦稗販,不能開新,即不足以任教,義蘊深長。
白話試譯
先生說:“能從溫習舊知中開悟出新知乃可作為人師了。”
何晏《論語正義》
?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尋也。尋釋故者,又知新者,可以為人師矣。)
?[疏]“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正義曰:此章言為師之法。溫,尋也。言舊所學得者,溫尋使不忘,是溫故也。素所未知,學使知之,是知新也。
既溫尋故者,又知新者,則可以為人師矣。注“溫,尋也”。正義曰:案《中庸》云:“溫故而知新。”鄭注云:“溫讀如Ь溫之溫,謂故學之熟矣,後時習之謂之溫。”案《左傳》哀十二年:“公會吳于橐皋。太宰尋盟。子貢對曰:‘盟可尋也。亦可寒也。’賈逵注云:“尋,溫也。”又《有司徹》云:“乃熱尸俎。”是尋為溫也。言人舊學已精熟,在後更習之,猶若溫Ь故食也。
朱熹《四書集注》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尋繹也。故者,舊所聞。新者,今所得。言學能時習舊聞,而每有新得,則所學在我,而其應不窮,故可以為人師。若夫記問之學,則無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學記譏其“不足以為人師”,正與此意互相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