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5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 ? ? 求知至極點就在于格物,格物就是對所有物都要解刨至盡。唯有對所有物做仔細的研究,找到物之邏輯,也就顯明所有物件都有原本獨特的軌跡才能區分清楚,這就是科學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明白物件的基因源,以至于分門別類。

? ? ? ? 清楚了所有物件本來的區別才是知識的終極,學習知識先要有客觀的分解和梳理。有了這樣的知識積累才能做到誠意,因為明白事物的來龍去脈就不會產生焦慮和不安,物有所歸,事有所指,才能堅定意志和誠信至極。意誠則心正,既然所有東西都有他本來的軌跡,不知道軌跡之前也不需要心亂意荒,以客觀的態度去面對、接納和包容,這是心正之要。

? ? ? ? ? 心乃生命的內核,對應天象一心一星,唯有心有所歸,身體便不再飄忽不定,內觀至此,一切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有軌跡,自然身體得以修正。自我個體是家庭的細胞,自身修繕至上,家就能齊集一心,組成社會最基礎的單元;家是社會最基本的單元,在齊家之時又能清晰事物本來軌跡,國便欣欣向榮,大家都明白了基本原則,就不再有越界和糾纏;國家興隆,天下就太平了,當自己國家需要強大時也想到其他國家與我們是一樣的,天下才是真的太平。

? ? ? ? ? 所以對人對個體而言,天子與百姓都是人,沒有任何兩樣,只是社會角色不同而已,剝去角色認知,對于人這個類別而言,沒有什么區別。如果拿角色去擠兌人本就會錯位,才會導致紛爭。所以對于修身這一環節,天子與百姓都要以此為基礎,這是社會基礎的根本之要。

? ? ? ? 如果對于個體而言,你非要拿角色來認定自身,必定出現厚薄不清。一個人再怎么獨特,一天24小時時間是一樣的,不吃飯會餓死,不喝水會渴死,不睡覺會崩潰,這些生命本欲沒有任何區別。人之顛倒就在于角色與本身錯位,角色是社會單元,身體是生命單元,這是不同緯度的邏輯,一旦錯位就糾纏不清。

? ? ? ? ? 讀《大學》明邏輯,明緯度,明角色,明規律,唯有如此探索之心才能透徹《大學》之奧秘。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