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夢想有力量——參加第四屆全國領航教師暑期工作坊第一天心得

? 7月,我如約抵達上海參加第四屆全國領航教師暑期研究坊,本次研究坊主題為:課堂轉型——深度學習的展開與迭代。

? ? 今天是研究坊第一天,我6點就興奮地起來,外面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我撐傘步行至上海市萬科實驗小學,濕潤的空氣,一陣清涼,讓人能夠清明透徹地去感知身邊的一切。?

? 一天的學習,再次聆聽了,再次感動了,再次點燃了,然后呢?我想基于現場學習力,以輸出式的寫作方法,為今天的學習留痕!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深度學習的展開與迭代

靜靜博士指出,教育的真正挑戰在于——不只要直觀現在,還要洞悉未來!我們不禁要叩問自己:面對變動不居的世界,我們自己的經驗永遠適用嗎?面對眼前的學生,我們確定真的懂他們嗎?如果學生不適應當下的教育,我們確定一定是學生的問題嗎?看似最高效的教育方式,我們確定能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嗎?

(一)基于放下課堂現狀分析

基于3000多節課5000多位學生的個案觀察,研發了基于焦點學生學習歷程觀察與關鍵事件分析法,逐漸揭開了中國學生的學習真相,個案與群像相互輝映,大量學生的學習困境終于被發現……

(二)大量學困生產生的主要原因

高速而壓縮化的課堂教學進度與緩慢而復雜的學生學習歷程之間存在巨大落差,學生在投入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發出求救信號,然后求救的信號被忽略或者得不到回應,就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最后選擇放棄,那么學困生數量就會越來越多!另外學生普遍存在“虛假學習”和“淺表學習”的情況,看似優秀的學習成績背后,也掩蓋了學習的失敗,恰到好處地解釋了就是為什么有的學生小學非常優秀,中學就跟不上吃力。

(三)學習設計如何更新與迭代?

1.如何要改變課堂困境,使學生從虛假學習、淺表學習走向深度學習,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與社會生態重構勢在必行;

2.進入學生的微觀真實世界,探尋兒童學習的真相,打破的教研方式,由察教變察學;

3.打破冰山之上和冰山之下的堅冰層,與學生合一,拆解表面世界,進入學生真實的內心世界;

4.有效傾聽為學生提供專業支持,學生陷入認知困境,迷思概念,產生學習需要時,由教師的專業指導搭建腳手架。對學生的認知困境,要充分反芻,展開充分討論,對學生學習的觀察細致入微,對學生學習的探討不可就事論事,教學研討緯度就要要著眼于學生的需求與長遠發展。

5.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發生沖突時,要及時反思與調整。教師“教”的形式化與主觀化與學生“學”的深度化之間的落差。成人的邏輯是快速、高效、完成;兒童的邏輯是緩慢、細膩、探索。

如何反思與調整?要從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內容質量三個緯度進行反思:是否真正了解學生的迷思概念和認知困境?是否傾聽了學生內心的聲音,不允許學生的問題改變預設的教學軌跡?是否缺乏對學科本質的真正理解,知識內容的把握,教學內容貧乏,缺乏設計,無法滿足學生高質量探究的需求?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二、用自由、真實言說我們的課堂故事

靜靜博士分享案例時,聚焦到一個學生完整的學習歷程,把同一組的三位同學當做其社會關系進行比較,深入細微的講述,我聽著津津有味!褚清源老師總結,任何研究一旦具體就一定會走向深刻,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學習共同體要倡導老師們要蹲下來呆在在孩子身邊。當我們真正去關注每個學生,就是再用故事言說故事。鄭艷紅老師與她的學生在三年的學習共同體實踐之路上,就是伴隨著一路鳥語花香、歡歌笑語,一邊反思,一邊收獲。鄭老師本身就是一門課程,是一個生命的樣本,與學生一起前行,優秀還更加努力。課堂的變化、自身的變化、同伴的變化,這些小變化匯聚成的大成果,是可感、可知、可以言說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三、讓自己的教育人生具有“作品感”

下午的分會場破冰與團建,充實又快樂。我們團隊的組建,可謂百花齊放。從陌生到相識到熟悉到組建共同體,我們彼此傾聽著。專家講座,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紹振教授,83歲高齡,傲然風骨!為了聽清楚,我搬個凳子坐在他左手邊,被孫教師的豐富的人生積淀和專業的學習深深吸引!孫教授的教育人生不就是具有“作品感”嗎?

首先,他肯定了中午陳靜靜提出的識錯概念,允許識錯。允許識錯是有哲學根據的,一切事物都是從錯誤批判中前行。

其次,辯證法就是反對一切。把一切交給學生,教師干什么,就是引領!學的主體是自發的,教的主體是專業的,課堂就是主體之間對話與交往!完全需要學共體討論,依賴學生多元解讀,要防止自我蒙蔽,有的是胡說八道,不是批判思維,因為缺乏中國語言文化的認識,中國的漢語隱藏著中國的哲學。

第三,教師需要提高文本解讀能力,提出沖刺性問題,提高學科水準,去設計學習單,在回到學習共同體讓學習真實發生。文本解讀為什么這么難?原因有三點:

1.教師看到的只是文字表層;

2.文本本身的封閉性,文本的生命是真情感的脈絡,警惕讀者本身的封閉性,理論的批判性;

3.文本形式的封閉,也是最難最隱蔽的。比如小說,我們通常講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其實有的小說只有片段性,我們要剖析小說本身的深度橫斷面,《孔乙己》一文就非常經典。

圖片發自簡書App

那么如何提高文本解讀能力呢?我想應該從一下幾點去探索:

1.教師要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盤活自己”。學會抓住文本生命的真實脈絡,還原文本,挖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的真正魅力。文本解讀,要“進得去”“出得來”。

2.提高學科水準,防止自我遮蔽。讀者本身的封閉,往往不能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質。教師要設計具有沖刺性、挑戰性的問題引領學生高階思維的發生,讓學生在討論中悟,慢慢悟,與教師文本解讀的制高點去匯合,實現學習共同體的意義。

3.在學生成長“經驗值”上提升。設計好學生與課文的鏈接通道,找準“交集點”。

4.回歸教育本真。我們的課堂想到哪里去?怎樣到那里?是否到了那里?叩問我們的課堂教學是否“以終為始”?是否面對心靈,滿足了孩子的精神需要?

圖片發自簡書App


? 帕斯卡爾說:“人類是會思想的蘆葦,然而個體的思想不盡然是最好、最全的,經由思想的碰撞,或許能形成超越個人見解、啟迪你我的新東西。”

? ? 創造性的花朵在我們手中,? 我愿緩慢堅定地通過學習共同體課堂,把我們的孩子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因為鮮活的生命在課堂,讓我們要回到孩子的身邊學習,讓自由、真實、深度的“學習共同體”之花漫山遍野的開放!我們深信,沒有任何人的夢想比實現其他人的夢想更有力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