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吉尼斯世界紀錄》有“世界上最痛苦的人”這一項,那么它的虛構版可以給“葉藏”,現實版則應該給創造了“葉藏”的人,作家太宰治。
《人間失格》到底有多痛苦?看它的另一個名字就知道了,“喪失為人的資格”。
感受到了沒?老實說,這話,我都不忍心再讀第二次。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寫完這部小說之后不久,他又去自殺了,這次終于如他所愿,成了。他走了,享年三十七歲。
《人間失格》里葉藏最后還差一個結局,作者用實際行動回答了我們的疑問,他的結局就是葉藏的結局。畢竟他就是葉藏,葉藏也是他。
《人間失格》的內容可以用兩個“三”來概括。
一個是寫作手法上的:
“我”看到三張照片,對照片上的人產生興趣,引起故事;照片上的人(葉藏)的故事,來自三個日記本;看完日記,走出故事。
另一個是從故事本身的發展來看:
根據葉藏的活動,分為幼、青、中三個階段。這三階段,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狂亂、絕望和死亡的。
故事落幕的時候,葉藏才二十七歲,對一個講“一生”的故事來說,未免有些太短,但他的經歷又告訴我們,這已經太多。連他自己都說,他看起來像個四十多歲的人。
換句話說,就是他用二十多年過了四十多年的生活,同時也經受了四十多年的痛苦。
路遙在他的作品《人生》里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要緊處只有幾步。”這話對任何人都適用,對葉藏尤其適用。
葉藏的一生,短暫但暗流涌動,平靜的外表和日常下,是內心和思想上狂暴的不安。
1.幼年時他有意識地“扮丑”逗人發笑;
2.青年,周游于各色女人之間,和一個酒吧女招待殉情,結果只是那女人死了,他沒死;
3.中年,結婚,生活日趨美好,但目睹妻子被人誘奸,往日癲狂重來,更加一等,徹底喪失。
這是他生命中最要緊的那幾處,但每一個他都沒有把握好,因此便沒有過好這一生。
他具有藝術家的天賦,太具有了。極小的時候他便已經能看到這世界的“內臟”,在本該天真的年齡,他卻感受到恐懼,多了一些“心機”,或者說是為打敗這恐懼而做的努力。
引人發笑,為了不真的被人嘲笑。從某種角度說,他的悲劇在這時候就已經注定了。
他說自己更受女人歡迎,他也說在女人這里會更安心,暫時遠離世界的風暴。但按照性學上的說法,每一個正常的男人,正常的雄性,無一不想在同性圈子里取得一定的地位,除非他不能。
他就是不能。所以選擇更溫柔的女性的懷抱。
他是幸運的。流連花叢,放浪不恭,卻也收獲一二真心。也許是感到疲乏,他結婚了。妻子的溫柔給他筑造了最強大的庇護所,他就快感受不到那痛苦的風暴,以為自己終于可以安享平靜的幸福。但比風暴更厲害的來了,如同地震一般,頃刻間粉碎眼前的一切,讓他看到,他一身狼藉,他的世界一片廢墟。
這是早已注定的結局,只是來得有些讓人措手不及。
他缺乏勇氣,對抗人,對抗自己的勇氣。
他知道人即世界,知道活在人間便是活在人的眼里,嘴里,心里。但他又看不到,聽不到,想不到別人世界里的自己,所以他害怕付出努力。想變好結果卻變糟了,那不如不想變好因此結果也不好,逗人發笑和被人嘲笑,他選擇的是前者。他不敢承受后者的風險,也因此永遠沒有享受后者精彩的機會。
他知道一個人該如何去獲得在這世間的存在,但他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做到,他很怕自己做不到,怕別人知道自己做不到,所以他盡力讓別人以為他不以為然,但他騙不了自己,騙不了時間。
他也許真沒想到,存在的問題會像他一樣隨著時間生長。幼年時,如果只是為獲得父親的認可,青年時他便要獲得整個男性群體的認可,后來,便是整個社會的認可。這個雪球滾得如此巨大,總是超過他可以把握的程度。如果有一次,僅僅一次,他能有一點靠譜的感覺,一切會不會就不一樣了?
但生活就是沒有例外。不只是葉藏,我們都是這樣。誰都沒有那一次幸運,除非你足夠勇敢。雪球滾下,你要么接要么不接,它不會主動化解,只會在你手中粉碎或者粉碎你。但若你從來不曾接過,你便不會粉碎它,也不會被它粉碎。但它會在未來等你,以你想不到的樣子。
勇氣不是說有就有的東西,葉藏一生都沒把它拿出來過。活著永遠比死艱難,否則痛苦的人便不會自殺了。比起死,活才需要更大的勇氣。
我們要應付所有的雪花和不知什么時候就會出現的雪球。前面是天寒地凍,到處是冰冷人間,誰有勇氣?誰會給你勇氣?你一定不會摔跤?
摔跤引人發笑,嘲笑還是玩笑?你能背負著這些再次站起來嗎?
也許每個人都得在心里打個問號。我不想成為葉藏,但我能做得比他好嗎?
附《人間失格》精彩語錄一條:
“對討厭的事不能說討厭,而對喜歡的事呢,也是一樣。如同戰戰兢兢地行竊一般,我只是咀嚼到一種苦澀的滋味,因難以名狀的恐懼感而痛苦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