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這天,古時稱為上元節。宋朝有所謂的三元觀燈,源于道教說法,一般來說:正月上元、七月中元、十月下元,日子前后會有變動,與如今不一定完全切合,觀燈期限也有三夜五夜之差。按道理是年年如此,但是遇發哀、用兵之類,那一年就不會有燈火達旦勝況。
湯圓
如今叫元宵節,節令食物:湯圓,糯米粉做的有餡團子。在明清記錄中有記錄,也存在專門的湯圓鋪子。清·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便有記載:
湯圓,一曰湯團。北人謂之曰元宵,以上元之夕必食之也。然實常年有之。屑米為粉以制之。粉入水,沉淀之使滑而制成者,為掛粉湯圓,有甜咸各餡。亦有無餡者,曰實心湯圓。
今人在區別湯圓與元宵時是以餡滾上粉成團為元宵,以皮包餡為湯圓,涇渭分明?!胺廴胨恋碇够痹S指現在的水磨粉。單說浙江:寧波湯圓是一個典型,渾圓豬油芝麻甜餡,滾清湯。金衢等地則叫湯團,橢圓個,收口揪出小尖,豬肉蘿卜絲豆腐干的咸餡,碗底些許豬油醬油蔥花,澆熱湯而化。清時菜譜有專門記蘿卜湯圓的,不知與它有無關系。
”有甜咸各餡“,要爭口味歷史誰久的話:甜黨為勝。
在南宋·范成大的《吳郡志》中記載了平江即現在的蘇州的各類情況?!帮L俗”中有:
上元影燈巧麗,它郡莫及。有萬眼羅及琉璃球者,尤妙天下。以糖團、春繭為節食。
上元吃的”糖團“與后文在寫重午節食提到”水團“,可能就是湯團之類。糖團,甜的?!段淞峙f事》 元夕節食中也記有:乳糖圓子一物。
面繭
引文中提到的春繭在某網站上有種解釋說是春卷。不妥。唐末王仁裕著的《開元天寶遺事》探官一條:
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繭,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賭筵席,以為戲笑。
在唐代天寶年間的上元節會制作面繭,這個習俗留至宋代。南宋·陳元靚《歲時雜記》有造面繭記錄,說類似一種帶餡的饅頭:
人日京都貴家造面繭,以肉或素餡其實,厚皮饅頭酸餡也,名曰探官繭。又立春日作此,名探春繭。餡中置紙簽,或削木,書官品,人自探取。貴人或使從者以卜異時官品高下,街市前期賣探官紙,言多鄙俚,或選取古今名人警策句可以占前程者。然亦但舉其吉祥之詞耳。燈夕亦然。歐陽公詩云:來時擘繭正探官。
在宋·吳自牧《夢梁錄》有:(蒸作面行)米薄皮春繭、子母春繭;(素點心從食店)活糖沙餡諸色春繭。所以春繭與春卷是無關的。這些書中饅頭包子的說法已經十分普遍,而依舊并列春繭這種面食可能是因為它的娛樂性質:占卜。
在日本與美國有一種點心與此類似的點心叫:幸運餅干(Fortune Cookie)。有異曲同工之妙。又稱簽語餅、占卜餅等。與時俱進的新版本中則在餅干上印刷了二維碼。
爆米花
春繭這食物用以卜官運前程,而另一種元宵食物能卜的范圍大了許多。
《吳郡志》上元節有記:
爆糯谷于釜中,名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歲之休咎 。
此書的作者在他的《上元紀吳下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自注
熬稃腷膊聲。【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婁,北人號糯米花?!?/p>
糯米在鍋中受熱,爆脹變大。《姑蘇志》云:‘又曰卜流,言卜流年也。在明清,孛婁依舊是有的。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中杭州上元節的市食里就有它。明代·李詡的《戒庵漫筆》中有《爆孛婁詩》:
東八吳門十萬家。家家爆糓卜年華。就鍋拋下黃金粟。轉手翻成白玉花。紅粉美人占喜事。白頭老叟問生涯。曉來敉餙諸兒女。數片梅花插鬢斜。
除了占喜事、問生涯還可以用占收成。并且“花多者吉”,米爆成功就是好的。清朝康熙年間劉灝《廣群芳譜》:
雨水節,燒干鑊,以糯稻爆之,謂之孛婁花,占稻色,自早禾至晚稻皆爆一握,各以器列,比并分數斷高下,以番白多為勝,卜人口亦如之。
再把時間往后推,南京的上元節也有爆米花。并且玩出了新花樣,用爆米花攢起,釘在禿枝之上,拿在手里像梅花。那天去城頭慶祝這個節日,會順便買一枝假梅花回家。路上有人看到,就知道你去城頭那邊玩了回來。就像現在幼童去逛街牽著氫氣球回家,都知道去鬧市或者公園玩耍一天。
白門風俗,有所謂“玩城頭”者。每歲上元節日,人蹤蚊集,群擁城堙上,迥環巡徑,銜尾不絕。少年輩或鉦锽鐃鈸,演打十番,以助游興。附堞多酸棗叢棘,賣御黍米者,爆米成花,折棗棘枝,攢著米花于刺針上。游人暮歸時,各擎一枝,宛然驛使梅花。見之者,知為玩城頭來也。(清·涇上筠坪老人《道聽途說》“玩城頭”)
引文的黍米是一種粘性的黃色谷物,所以推測《爆孛婁詩》詩里用的黃金粟可能也為黍米。鄉間年關時會看到用老式爆米花機爆糯米的。也是爆米花,只是現在電影院見到的是玉米做的而已。孛婁一詞在吳地方言中仍舊存在,發音"pó,lou“,只是可能大多不知道對應的字詞。孛是文白異讀字,孛薺方言里就是bóqi。
后記:
宋朝三元觀燈可查《宋會要輯稿》三元燈,與唐俗有關。細節很多,所以具體文章中不累列了?!秴强ぶ尽吩瓰榻K古籍出版社繁體豎排,《開元天寶遺事》為中華書局繁體豎排,引用時將字體簡化,保留句讀了。
過年看《道聽途說》那段落十分心動,寫梅花的詩詞中,常見江南驛使典故?;氖顷憚P《贈范嘩》“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彼叫闹幌雽=榻B爆米花的。比例會有偏重。認識一高橋妹子,說起鄉下過年的爆米花時,用的是方言,當時正在寫這篇文,福至心靈,驚詫不已,原先以為這個說法已經死了。學了這詞發音,一口洋涇浜,收白眼幾枚。
茶素的解釋是從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里查得。
幸運餅干是友人讀后反饋。補充進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