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我看的是這本書《跟任何人都聊得來》,為什么看這本書呢?真正打動我的是“寫給內向人士的溝通書”,以及文案中的一句話——
跟任何人都聊得來?內向的人也可以?
是的,內向的人往往更善于傾聽,更善于從對方的思維角度出發,從而獲得更多的信息和信任。作為一個骨灰級的內向者,我從小就羨慕那些侃侃而談的人,他們好似天生就具有魔力,可以跟任何人都聊得來。
我們第一次和不熟悉的人說話,會不會覺得膽怯,會不會覺得害羞,會不會緊張的連話都說不出來,一邊面紅耳赤一邊擔心自己是不是給別人留下了壞印象,其間,心里沮喪的想要躲起來。
書本說到開啟交談的兩種方法,第一是,等待他人接近你,二是主動接近人。第一種是內向者,第二種是外向者。內向者害怕別人拒絕,害怕會害羞,外向者,善于用自己的行為思考,而不在過多在乎別人的想法。
但是,我們是否想過,對方是不是也會害羞,也會有害怕和人交流的時候,或許,他們也在思考,是主動交流還是等待他人接近。
而主動者和被動者這兩者之間有著不一樣的稱呼。
書里面將之稱為,外向者和內向者。
做了這么多年的內向人士,還是第一次聽說,在某些方面,內向人士更具優勢!
書的字數不多,每篇文字都簡單明了,這或許是跟作者本身是培訓師有關。讀完之后,有三點讓我印象深刻——
一是內向和外向的概念。一般認為那些有交談困難的人就是內向,而那些一分鐘能說話一籮筐的人就是外向。其實事情并非如此,我們需要重新定一下概念。 所謂外向,就是那些通過獨處就可以獲得能量的人,他們不一定很害羞,但和一群人相處之后,他們更需要個人的空間。外向型是指那些通過群體交流獲得能量的人,他們傾向于通過交談來思考,而且人越多,越活躍。其實,這兩者并無優劣之分,只是獲取思考能量的渠道不同而已。
第二點,人際交流真正問題在于,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觀點理解生活。很多心理學家都說過類似的觀點,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在這種思維模式之下,會產生兩個潛在的問題,從而讓人際溝通困難重重。這兩點是:(1)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我們大多數人都堅信這一點,試圖讓對方按照我們的方式理解問題。(2)還有一點也非常相似,那就是我們總覺得對方和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是一樣的。
最后一點最有趣,就是嘴巴的問題,要用耳朵來解決。怎么說呢,就是人際溝通最重要的不是說,而是聽,只有聽得進、聽得懂,才能真正的聊得來。 作者幽默地借用了上帝造人的故事:上帝給了我們兩只耳朵,一張嘴,我們也要按照這個比例來使用才好。
挺有意思的觀點吧。 其實,想來也是如此。日常生活中,總會有些人讓你有如沐春風之感,也有一些人總是讓你不怎么舒服,其實前者大多屬于智慧的傾聽者,后者多屬于那些心中只有自己利益的侃侃而談的人。
真正的溝通達人往往是善于傾聽的人,這樣的人更容易進入我們的內心,隔閡和陌生會自然消除,也會順其自然的成為朋友,也就不存在什么溝通問題了。因為溝通是陌生人之間的事情,朋友之間只需要交流就可以,也許是一個眼神,也許是一個動作,更多的是一份耐心的傾聽。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反倒是,其實所有你與他人交流都出自你的內心,你內心的不自信可能會讓你無法與他人平等的交流,同樣一些觀點的偏差也同樣是交流的障礙,而內心的“過濾器”又會將對方的談話自動過濾成自己想象的樣子,繼而會反映在你與他人交流的話語中,所以與人交談最重要的始終是調整自己的內心與情緒。
以我為例,一直都認為與人交談是件困難的事兒,自己的交談無趣也無聊,作者指出其實這是一種沒有自信的表現,首先,其他人也許如我們一般緊張,所以無需擔心這一點,另外,與陌生人交談可以類比成到一個新的地方旅行,他也許展現給你的新奇驚喜如你到一個陌生地方一般,所以我們都可以具備這樣的好奇心與這樣平和的心態,這就奠定了交談交流的心理基礎。
同時,作者也指出了一定的思維設定對于交流的影響,一個自己給別人做出的假設,假定其他人很有自信,其他人不愿交流,假定別人不會喜歡自己,這一切都是只屬于個人的想法,但是這樣私人的想法卻能影響到你與他人的交往,所以跳出所謂的設定,勇于去嘗試,才可能收獲驚喜。
同樣,個人的“過濾器”也總是會按照自己的思維定勢去了解其他人的話語與行為,可以試著跳出個人的思維模式去看待與他人的交流,也許會有不同的發現,這一點我非常贊同,言語由心生,內心的平靜會反映在平和的言語中,而內心的偏見也會有失控的舉措,一個對下屬有偏見的領導是無法勝任領導工作的,而家庭中的交流同樣如此。在交流交談的過程中,擁有著一個什么樣的心態才是決定性的。
作者同時也指出了與人交談的要點是要找到自己的特點,并且發揚光大,很多人為了在社交場合更加如魚得水,總是會想辦法改變自己去適應他人,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與優點,連內向者都有更善于傾聽與思考的特點,為什么還要急于改變呢?這一點也與我的想法類似,只不過我是完全放棄了改變自己,也放棄了與自己不同類人的交流,作者還是當然不止于此。這本書似乎面向的主要人群就是銷售人員,但是顯然這本書對于我們每個人的交談以及社交也都有助益。
最后我要說的是,感恩有這本書,讓我跳出以往的思維定勢,對于“自己不會聊天”不再感到不自信了,畢竟,我是屬于更具優勢的內向人。溝通,是一場游戲,玩得好不好,不是一個人的事。
以下是溝通的四個關鍵要素:
(1)堅持自己的個性,讓自己的獨特之處發揮作用。
(2)提前做準備,準備越充分,就越自信。
(3)永遠保持一顆好奇的心,千方百計讓自己變得有趣。
(4)學會從他人的思維角度出發,真正在意對方。
總結成八個字:自然、自信、好奇、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