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基于愛讀書的高博士發起的讀書精進群群內討論內容做的整理,分為上下篇。此為上篇,內容包含讀書方法、快速閱讀和聽書等方面的討論。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討論主題】讀書方法
【參與者】愛讀書的高博士精進群
【時間】讀書精進班學習5.12~5.18
一、不同類別書籍的閱讀方法
【導讀】按專業性的強弱,書籍可分為專業書籍和非專業書籍。普通書籍,如滿足學習技能、生活休閑需求的書籍;而專業書籍,包括物理、天文或心理等偏重專業領域的。
Q1:通讀法,和《如何讀一本書》中的檢視閱讀,有什么區別?(普通書籍)
【keyword】通讀法、檢視閱讀、略讀
【提問者】通讀是從前到后大致翻一遍,包括檢視閱讀。而檢視閱讀中的略讀是快速了解大意。
【高博士】通讀法包括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是有限時間內的讀書法,包括系統性的略讀。略讀包括書名、目錄、簡介等內容,但僅限于了解內容和信息。
通讀不僅要讀這些,還要對重要的內容做標記,同時讀的時候也要有計劃性,以合理安排時間。通讀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框架,就好像讀完后你在腦海里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目錄。
Q2:我感覺讀有點專業的書都是邊讀邊查,進度慢而且耗時。有什么好的建議呢?
【keyword】專業類書籍
【高博士】專業性的書籍,一般都是為了考試、教材等之類的吧。這種書籍的確是需要精讀的,畢竟不能和通俗讀物一樣。不過專業性的書籍讀完一兩本之后,弄明白了概念,后面同類書籍讀起來就快很多了。
同樣,對任何一個領域,總有剛開始讀不懂的時候,所以第一兩本的確是要花點時間去弄清楚一些概念。建議的話,可以嘗試先從入門的讀物開始,一般專業領域的書籍都有那種入門級的書。先看兩本,入門之后再看專業書,會有一些作用。
【我的思考】專業書籍閱讀中,不同階段讀書方法如何有效組合?
二、快速閱讀
1.快速閱讀法
Q1:王者速讀法等快速閱讀方法中,提到“用20%的時間獲得80%的內容”。那如何確定自己掌握了80%的知識呢?
【keyword】快速閱讀,閱讀收益評估,目標與針對性。
【高博士】速讀只能參考提問的框架和目錄做初步判斷掌握內容的程度。
王者速讀法的前提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你有明確的讀書目標,知道我從這一本書書里面要得到什么。有這個目標,就知道在目錄或快讀的時候就找到它就好了。把這些點看完,起碼你自己的需求就滿足了,能保底。
如果還有時間,再繼續看剩余的內容中你認為比較重要的,或者與你關注點相關的點。
另一種是你沒有目標,就是隨便拿出一本書看。
那看目錄、前言,把握到作者的邏輯,知道他大概核心要講什么,然后你去文章里看這些點。
但建議還是帶著目標去看書,更有針對性。
【我的思考】快速閱讀主要針對信息的獲取,是讀書的第一步。如果同時考慮文章的結構安排和文筆,需要結合其他讀書方法。
2.序言、(前言,引言),目錄。
Q:(這些內容)主要是用于了解寫作意圖和寫作范圍。但如果(一本書)沒有序言,目錄也不清晰(只有一級),這本書是不是就該放棄了?
【keyword】目錄,書籍質量評估
【高博士】如果(一本書)沒有序言,或者目錄不清晰,你可以快速翻看一下書中的標題、圖表等等,或者看到某一章你感興趣的,就讀上幾分鐘,如果覺得受益不大,可以適當放棄。
【我的思考】閱讀前,需根據個人的興趣和目標進行預讀,了解主要內容和目標是否匹配。
可用的線索和方法都有哪些呢?寫作中如何安排?
3.作者簡介
Q:怎么利用簡介判斷作者的專業性和原創性呢?現在寫書的(作者)太多了。
【keyword】作者簡介,書籍質量,專業性,原創性。
【高博士】作者簡介里一般分為包括個人背景,出過什么書等簡單介紹,而且還會有些作者自己寫的前言、序言等。
首先,一般出過書的,寫作能力和書籍質量相對出第一本書的還是有些保障;
其次,可以從個人背景中看是否與書籍內容相關,如果有關,則存在一定的專業性。
至于原創性,這個可能需要快速翻閱書籍去看,但也并不是非原創書籍就不好。比如《小強升職記》,原創性相對較低(但也有原創哈),但卻是一本不錯的時間管理的總結歸納知識點的書籍,概念非常豐富。
【我的思考】
a.原創性程度與讀書方法的選擇。原創性文章,重點關注概念和觀點是形成過程,即why和how;知識盤點類,用于初步了解相關概念和方法都有哪些(what)。
b.寫作定位。我的作者簡介和文章存在強相關性嗎?如何做才能提高相關性?
4.腰封
Q:腰封營銷的水分太多。我們要讀出什么內容呢?
【keyword】腰封,核心賣點,猜內容。
【高博士】腰封本來就是為圖書宣傳和營銷而存在的,而且字數非常少,一般是一句話,或者加幾個推薦名人等等。但這句話一般都表達了這本書最核心的目的,或最想吸引讀者的東西。如果這個東西和你的閱讀目標大體一致的話,在翻看書之前幾秒十幾秒,我們就可以大體猜一下,里面會講什么,這樣對正式讀書有些促進作用。而且,腰封還能當書簽用。
【我的思考】標題與腰封(內容)和內容的相關程度。
回憶:讀過的書或文章中,哪些書籍名不符實,都是什么類型?作為讀完評估書籍的一個要點。
聯想:寫作過程中,用戶對我這篇文章的期待可能有哪些?標題、關鍵詞或標簽、內容概述,怎么寫才能讓讀者迅速了解文章的精華?
三、關于聽書讀書法
Q1:現在流行導讀,比如邏輯思維等節目。如何利用這些知識類節目讀書呢?
【提問者】這些節目聽了有些印象,但比較消耗時間。
【高博士】我的看法是聽了也一定要自己去看書,直接聽精華也是很好的,但精華也需要消化,正好借著自己讀一遍,消化掉。
【我的思考】精華內化有哪些方法?對于不同類型的書?聽讀如何結合更有效?
Q2:聽完有聲書后再自己看書,怎么個看法吶?
【提問者】感覺聽書都不怎么過腦,聽完都沒啥印象的。那如何有效結合聽書獲得知識呢?
【高博士】聽書前在網上稍微搜一下這本書,大概看個簡介、目錄等等,對于要講什么做到心理有數,然后在聽得時候要集中精力聽。
依我個人的經驗,路上聽書選擇小說文學故事歷史更合適,因為它很輕松,走神了也沒事。而精華類干貨類因為需要消化,適合早上或晚上集中聽。
【我的思考】消遣性聽書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而目的性聽書則旨在有效獲取信息。有目的的聽書需要做哪些功課?閱讀計劃中,消遣性和目的性書籍的比例?
我是雪夜聞笛,drawme的寫作平行空間。在閱讀與成長的路上,一直與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