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文章是好文章

文章好壞這種命題,首先確定是是討論的范圍。一篇文章好,可以是本人覺得的好,也可以是廣義上的自己認為"這篇文章好"放之四海而皆準。但是人們覺得“好”的東西,大方向是一樣的--有益有利。但社會范圍評判的好不等于個人標準的好,也不等于精英團體評判的好。

像是父輩覺得微信上“這些道理你再不看就晚了”這類文章很好,然后分享到朋友圈,就是把個人標準的喜好誤以為大眾標準的喜好;唯獨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讓你細看,就是把個人標準的好,誤以為他人標準的好。

當然,本文不是說想跟你們定義好壞,而是討論什么是好文章。其實我耍了個小聰明,其實不需要前面咋呼這一堆,當我準備去探討什么是好文章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預設了這個是精英標準(絕對坐標標準)評判的好了。

換種說法解釋這個題目就是“我以為的精英團體怎么評判一篇文章的好壞“,精英團體有文學系的在孜孜不倦地解構文章,得出一個相對最客觀的定義,也輪不到我,所以這就是一個沒有受過文學訓練的人對好文章的嘗試定義。

哦,這里的文章是指非虛構類的描述與說明性質的文章。

內容是主干,文筆是枝葉,邏輯是枝干的強度。


一、內容

有自己的觀點。這句話已經被人說爛了的,什么叫有自己的觀點?首先是觀點的復述。

“我覺得蘋果是紅的”是自己的觀點么? 大部分人都覺得,如果這也算的話,那很荒唐吧。但是這確實就是我們認為的“有自己的觀點”,在任何陳述句前面加“我覺得/我認為”就是自己的觀點。在這里來說,這跟復制粘貼書里的內容沒啥區別,區別不是在表面上的,區別在于你在不看資料的情況下,復述別人的觀點,特別是復述很長的邏輯鏈條。你如果不理解了別人的觀點怎么流傳下來,怎么批駁的,那是不可能死背下來這么多東西的。別人的東西,自己消化完記住了,就是自己的東西。

然后就是觀點的交叉

觀點交叉在我看來是作者理解能力的體現,找到了兩個看似不同的東西之間的關聯。吵鬧不休的神圣同盟中,輝格討論了男女婚姻關系的問題,用生物學的內容引入經濟學的解釋,把生物學的內容投射到經濟學的名詞解釋,然后也說出了這兩個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像這種操作一般人是駕馭不了的,腦洞大的人聯系事物之間關系會更容易,但是他們往往不夠深入。而深入研究一項事物的人,腦洞又不夠大。腦洞又大又深入,才能對別人描繪出這種圖景。

而對于個人來說,為什么會感覺到內容的好?得到了一些新東西咯,而且這個新東西套入自己的框架里說得通,所以有些文章或者書,對你來說不夠好,但是對別人來說可能就是挺好的。梁文道在開卷八分鐘里面說起:大眾喜歡于丹講的論語,而不是去看正經的論語解析或者原本,但是不要因為于丹的論語賞析更低等,就去貶低喜歡于丹的人,他們可能只是不幸運,因為教育程度這種東西,真不是自己可以掌控決定的。屁股決定腦袋,大家的利益關系不同,你不能總在上帝視角來看世界。


二、文筆與結構

幽默是這類文章的文筆其中的一個體現,文章要想不經意地插入幽默是比較考驗技巧的。幽默方式那么多,比較容易習得的是葷段子,把葷段子往想說的“道理”上一靠,再稍微加點兒能讀懂的門檻,讀者就能讀得很有優越感。而且,偶爾的幽默就像音樂里偶爾出現的休止符,讓人有節奏感能緩一緩。大好幾千字的東西,讀那么幾百字之后會心一笑,頓一頓,把繃緊的精神緩一下,接著讀就沒那么累,這就是節奏感。韓寒雖然文章就那么回事,編得一手好段子,所以被大眾所喜愛,他的文章就是標準的不大深刻的觀點加偶爾穿插的葷段子,普通讀者讀得爽是一定的。

另外,整篇文章用比較口語化的方式敘述,像推倒柏林墻的文章,把生硬的政治化話題用口語說出來,讀者不那么緊張地輸入觀點。

還有就是設想環境與虛構故事,在理性思考較多的文章里,加入感官的成分。這也是知乎里很被大家詬病的“講故事”。有的答者不好好回答問題,在整個回答里全是自己的故事,從而讓讀著獲得同感,大量點贊。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大段說理中間加上“想想,你在某某場景里,有某某感覺,然后突然你看到了/遇到了/什么,之后怎樣。”這種類型的話,直接把讀者拖到心理醫生的長沙發上,接下來還不是任你處置。

大象工會的這篇文章吸引力的心理學原理還講了其他的文筆體現,大致思想就是通過文字操作來觸發別人的感官,如果是介紹性質的文章,比如手機應用介紹,那目的就是需要讀者接受,然后從心理控制行為--去嘗試使用。

其實文筆的作用就很目的論的,文筆是為了讀者服務,文筆之于文章的意義就是讓讀著更容易接受這篇文章。而輝格是不怎么討好讀者的,他喜歡自顧自的說自己的道理,所以無論是海德沙龍里的東西還是翻譯的書,都很硬派,很有一種“你們看得懂就看,看不懂就算”的味道。

這里插一個小支線,有時候覺得,好文章就是達到了自己目的的文章,而評判只能讓受眾去評判。比如我文章的目的只是整理自己的觀點,那就只能我評判好不好;如果我的目的是讓別人接受一個觀點,那就是別人判定好不好;如果我的目的是介紹應用,那就是看別人結果裝你應用沒有。之間的不同可能就是這個少加點兒鹽,那個多放點兒醋的區別。我在這類文章受眾是大眾,就需要大量的文筆解構技巧,大眾需要的是爽。而那類文章受眾是我自己,或者是核心圈的朋友,那邏輯和內容清晰就好。


三、邏輯

不出現謬誤,經過正常認知圖景訓練的人(非高中語文內容),有一種對邏輯謬誤很天然的嗅覺,要說,就是“這篇文章怎么感覺不那么對勁”。但是我們讀文章的時候不會說一開始就去抓這篇東西對不對勁,不是看完第一段時候就去考究這兩個觀點之間的嚴密性,而是看完之后覺得不對勁,才去挑刺兒。

邏輯清晰,就是讀著看完之后,能很快捋清楚這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樣的,主線是什么,哪些是稍微提起的之類。而不是說讀完之后覺得亂七八糟的,詳略不當主次不分哎喲只能給36分。要做到這個,寫的人在寫之前,這篇文章的“樹”應該是比較清晰了的,邊寫邊讓這個樹長,就很容易長歪了。

最后,寫得一手好文章的人,寫的時候都會想:“讀的人會覺得什么,他會怎么看我,怎樣讓他接受這種觀點”,這都是高階意向性能力的體現。而且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作者本人,對于我來說,這也是范式思維,通過文章來看一個人會準很多,誠實不誠實?聰明不聰明?等等的特性都會反映在字里行間,甚至有時候作者的心情,不過這個是玄學了。

寫得一手好文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