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趁著孩子在床上翻滾刷了下朋友圈,一定會錯過今天這個讀書活動的截止日,因為我想當然地以為明天才是最后一天。五百塊啊!!!時間過得太快了。
我其實特別清楚,沒有小皮鞭抽著,讀書一定是信馬由韁的,計劃對我來說更像一個噱頭,用來吹吹牛,和隊友。到了這最后一天,捋一捋,果不其然。我真是太了解自己了。
回顧一下自己的書單吧,13本書:
《天空的另一半》《人類的群星閃耀時》《費曼的彩虹》《簡單的邏輯學》《精進》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文學回憶錄》《聽傅雷講藝術》《尼爾森爾科學精要》
《別說你懂英語啟蒙》《孩子來提問 大師來回答》《你的三歲孩子》《養育的選擇》
完全跑偏!?
只字未看的,5本:如上劃了刪除線。我甚至忘記了自己有《簡單的邏輯學〉這本書,今天還要買來著!?
作為如廁閱讀的,3本:《孩子來提問 大師來回答》《你的三歲孩子》《文學回憶錄》,由于如廁時間有限,依然沒有完全全本。
作為工具書查閱的,3本:《尼爾森爾科學精要》《別說你懂英語啟蒙》《養育的選擇》,沒有通讀,遇到問題會選擇相應章節閱讀。
接近于讀完全本的只有2本了:《天空的另一半》《精進》
自行隨意增加的書目:
《三杯茶》《美洲小宇宙》《鄉土中國》《一個幼兒園老師寫給家長的66封信》《非暴力溝通》《走進孩子的涂鴉世界》《正面管教》《鳥喙》
這些書的完成度相對要高。
糾其原因,粗略的想下,應該是自己讀書更多是被好奇心驅動的,《美洲小宇宙》里談到生物進化學家通過在加拉格斯群島觀察和獲取樣本來研究物種進化,那就必須要讀一下《鳥喙》探個究竟;讀《天空的另一半》自然的想起了《三杯茶》里的故事,本能的找出來繼續讀下去。而我又極其缺乏深入的扎實閱讀的能力,在了解了作者的思路和寫作結構以后,就會很快喪失興趣。
檢討完來看看收獲。
1.讀書的時長增加了,至少每天都會有至少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
2.每周的讀書筆記倒逼自己不得不有所輸出,寫東西質量似乎沒提高,但是效率提高了
3.讀書的總量也是增加了,購書欲望直線上漲,看著一摞摞沒拆封的也會油然升起未來飽讀詩書的自豪感,吼吼
4.讀書的類型豐富了,以前歧視致用類的,現在知道是自己太過狹隘了,盡管依然不愛看
5.在讀書群內的感召下,在看到各種打卡如火如荼的開展后,認識到自己在行動里上十足的欠缺
總之,感謝圈媽,感謝一起讀書的戰友。多讀書讓我前所未有的找到了更多的樂趣,一種填充自己的感覺,這就叫充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