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時間越來越不夠用的感覺。沒時間看一本書,沒時間陪孩子玩會兒游戲,沒時間陪老婆逛個街。甚至很多單身GOU,忙到沒時間找個對象談個戀愛。
那一天天到底在忙啥,真的是工作繁忙到24×7小時嗎,還是知識更新太快?忙到沒有時間顧及工作之外的一切?真的是這樣嗎?是真的在忙還是時間被人為切割的太多了?相信多數人仔細思考后,都會選擇后者。
工作可能是越來越忙,但是沒哪個老板規定你得無限時加班。知識更新速度的確越來越快,但我們耗在海量垃圾信息中的時間似乎更多。隨著電腦或手機可干的事情越來越多,我們無論工作時間還是自由可支配時間,都變得比以前更少了。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工作間歇,你本來只是隨手點開一個網頁,隨便看看,卻被網頁中無數個刺激眼球的標題吸引,不斷點擊下一個刺激的標題,陷入循環,沒完沒了。本來要干什么已經想不起來了。
工作需要查資料時,也是如此,本來只搜索一個關鍵詞,附帶跳出來的類似關鍵詞,讓你目不暇接,覺得都有點關系,不如都看看,就這樣一個個看下去,下班時間到了。
還有令廣大剁手黨人興奮的六一八,雙十一之類。有的人每天一開電腦或拿起手機,第一件事就是逐一打開各大購物網站,看看之前放在購物車的寶貝有沒有降價?每天都在不停的選別寶貝加入購物車,各種比較添加或刪除中度過。實在等不及大促的就立即剁手了,能等的又在這六一八,雙十一前的無數個日子里,隨時點開看看價格,比比款式,時間就這么悄無聲息的離你而去了。
下了班走在路上,你可能又是那無數個低頭族之一,頭都不抬的對著手機點來點去,直到"咣當"一聲,頭撞到樹上了,你才知道該抬頭看路了。
回到家還有隨時隨地可能彈出的滴滴聲,提醒你有微信了,有QQ信息了~~~一天天的時間就這樣在你沒玩沒了的刷信息刷到頭暈腦脹老眼昏花中,被切割成了無數碎片,你已經想不起沒有手機以前的日子都是怎樣過的了。
以前沒有手機,你一天天也是好好的過著,現在離開手機一天,你都會覺得如隔三秋。徹底離不開這個之前根本不存在的家伙了。
以前沒有手機的時候,人們抱怨時間不夠用往往指的是時間被他人他事碎片化,被各種大小必要或不必要的事情分割,尚屬于被動接受的碎片化。現在該抱怨的則是自己了,是自己主動被手機控制,把一切都碎片化了。
網絡普及后,看起來是學習門檻降低了,人人都有機會學習, 其實不然,學習的門檻實則是大大提高了。因為多數人并沒有能力抵抗這些不斷跳出來的彈窗。也沒有能力選別有價值的信息,更遑論整合成有用的知識。雖然每天都能看到馬云,王健林這種頂級商業大V的直播,但這于普通人的學習并無多大助益。馬云也說過,如果你是街頭攤煎餅的,以我為商業學習偶像并無意義,你對面那個生意比你好的煎餅攤,對你才有現實的學習價值,更值得你認真研究學習。好比說馬云是吃了10個包子成了大師,你連第一個都還沒啃,就指望通過學習他走捷徑,一步登天,根本沒可能。你沒有經歷過他經歷的,沒有思考過他思考的,他說的你只能是似是而非好像聽明白了,其實壓根沒明白,你要明白了,就不可能還在天天刷手機。你說,馬云會天天刷手機嗎,根本沒可能。
至于網上海量的信息碎片里有知識嗎?有,只不過你看來看去,知識還是屬于是作者的。比如有些沉迷于網課的所謂課蟲,總是沉醉在一些大V宣揚的知識迅速變現中,每天不斷地追逐各種三天就能看到錢的課程,自以為找到了真理,追上了互聯網的風口。實際上,學完了仔細想想你還是你,沒有什么變化,只是腦袋里多了很多左支右絀真實而無用的信息。就像郭靖沒練過任何內功的時候,給他一本九陰真經他也無從下手啊。更何況,很多時候,你拿到的還不是九陰真經,只是一本被人掐頭去尾的所謂葵花寶典之精粹,你說,你練還是不練?根本無從下手啊。要想在江湖上站穩腳,歸根到底還是得從科學站樁功開始練啊練。
有些人似乎分不清楚知識到底指什么?和信息的區別又是什么? 信息泛指一切傳播的內容,是經過組織的有一定意義的數據集合。知識是經過頭腦系統化加工,有意義的可實際應用的信息集合。所以,閱讀大量信息是沒有多大意義和價值的,最多是讓你開闊視野知道了世界上發生的無數新鮮事,但是不光讓你知道了,全世界有手機的人也都知道了。所以,這些閱讀沒有價值。你沒有因為知道這些信息而變得有任何不同,知道和不知道是一樣的。要想有進益,還是回歸傳統的學習方式,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不斷思考驗證所學內容才能前進。當然,網上一些專門的學習網站還是可以學習,前提是你有足夠的自制力。
╱
那么,你是放下手機還是抱著堅決不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