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眼目睹了數(shù)次悲劇,才知道孩子6歲前做好這4點有多重要

私人育兒師,在線一對一

解除媽媽困惑,指點育兒迷津


今日關鍵詞:逆商

前幾天臺灣美女作家自殺事件讓很多人唏噓不已,除了對施暴者的斥責外,我想更多的還是對這個女孩的惋惜。如此一個滿腹才華的姑娘,如果能夠勇敢走出這段陰霾,相信她的人生一定是美好的。為此我們今天請到了許建老師來和大家分享如何培養(yǎng)寶寶的逆商,讓寶寶在以后的人生里能夠勇敢走出逆境,百折不撓,不再有悲劇的發(fā)生。

分享專家:許建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碩士,全國兒童健康發(fā)展專家委員會成員,擅長兒童教育、家庭教育,可可獅專家團成員。

什么是逆商

“逆商”這個詞相信大家都接觸的比較少,一般家長們都會將心思花在智商和情商的培養(yǎng)上,但是我今天要告訴大家,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棵小樹苗,那么智商會決定這棵小樹長多高,情商會決定這棵小樹長的多么招人喜愛,而逆商會決定這棵小樹能否經(jīng)得起風雨。如果一陣風過樹就夭折,那么它長的再高再漂亮也是無用的,可見逆商是一種多么重要的能力。

那么逆商到底是什么呢?

比較科學的解釋來說,逆商簡稱AQ,它是指人們在面對困難、挫折時解決問題和擺脫困境的能力。比如說同樣的打擊,逆商高的人產生的挫敗感就會比較低,能夠很快恢復過來;而逆商低的人就會產生非常強烈的挫折感,容易陷入困難中無法自拔。所以有專家說: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和逆商。

其實現(xiàn)在比較熱門的“挫折教育”和“逆商培養(yǎng)”意義差不多。因為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安逸,所以如果不想孩子成為溫室里的花朵家長就必須要盡早培養(yǎng)孩子的受挫能力,以防止長大后種種不幸事件的發(fā)生。1-6歲是培養(yǎng)孩子逆商的黃金期,那么下面我就和大家詳細談談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逆商。

如何培養(yǎng)孩子逆商?

1、引導孩子在逆境中正確認識自己

我們大人,也有時會因為工作或者生活上的不順利而萎靡不振,不知所措,每當這個時候都希望能有一個人出現(xiàn)來告訴自己到底應該怎么做。

所以同樣的,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自然也希望能夠有人來幫幫他。而這個人就是孩子的家長。這里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所謂的“挫折教育”或者“逆商培養(yǎng)”都不是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放手不管,而是及時安慰孩子“失敗并不可怕,更不可恥”,幫助孩子正確面對挫折,勇敢地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承認自己的錯誤,同時讓孩子知道不完美也并不是什么可恥的事情,不要讓孩子因為陷入失敗而過多地自責。

除此以外,因為孩子還小,所以需要家長幫忙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分析原因要客觀,不要為了安慰孩子而一味指責外界因素,比如孩子摔倒了就一直怪桌子的不是、椅子的不是、地板的不是。同時要讓孩子明白,他可以通過繼續(xù)努力,或者調整現(xiàn)在的方法來改變最終結果,讓孩子知道,只要不放棄,事情就還有變好的希望。

2、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是兒童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意思是指讓孩子控制自己的欲望,通過耐心等待去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一般在孩子7-8個月大開始,家長就可以鍛煉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比如在喂孩子喝奶粉時,告訴孩子奶粉要等放涼一點才能喝;鍛煉孩子精細動作時,給孩子一塊包著糖紙的糖,并告訴孩子要自己剝開糖紙才能吃到糖;帶孩子外出排隊上車時,教育孩子要遵守規(guī)則才能達到目的。因為很多時候,耐心和等待,也是對抗逆境的一種重要能力。

3、對孩子“狠”一點

這句話相信家長們不只聽我一個人說過,但是這個“狠”是帶引號的,并不是對孩子不管不顧,更不是故意虐待孩子身心。而是在保證孩子身體健康不受損害的前提下督促孩子堅持參加體育鍛煉。比如讓孩子堅持每天晨跑,讓孩子慢慢鍛煉長跑,做一種需要長期堅持的運動。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一起或者在一旁監(jiān)督,讓孩子知道你永遠是他堅強的后盾。

4、讓孩子學會自我鼓勵

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和支持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當家長不在身邊時,孩子獨自面對逆境該怎么辦呢?這就需要家長們教會孩子一種自我鼓勵的能力。

這個做起來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可以跟孩子說:“寶寶,你做得到的!來,跟媽媽一起說,我做得到!”當孩子說出“我做得到!”時其實就是在自我鼓勵。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也可以結合體育鍛煉來踐行這種方法。讓寶寶在實踐中體驗“堅持就是勝利”,在堅持過程中體驗的艱難困苦會在勝利的那一刻化作難以言喻的滿足和成就感。

培養(yǎng)孩子的逆商,給予孩子一顆強大的內心,讓孩子在未來的風雨逆境中一路高歌前行,最終抵達勝利的彼岸。是每個家長的愿望,也是每個家長的責任。

如果你在育兒之路上遇到哪些難題,歡迎回復寶寶出生年月向我咨詢。同時每天關注我們的專題分享,每天學習一點點,相信對你和寶寶一定都會有所幫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