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兒子問我,表現好的小朋友每次只能得到一個小粘貼,而淘氣的小朋友,雖然平時沒有得到,但為什么有一天表現好了,就得了好多個。我告訴他,因為小朋友超越了自己,所以老師給予了他更多的鼓勵。
細細想來,突然覺得兒子問了個哲學問題。是啊,你的偶爾為之是我一直的狀態,為什么你就可以得到多的獎勵,我的一路領先卻不及你的一次助跑?其實階梯的錯綜,決定了起點不同,個體的差異,注定了標準的浮動。
這讓我想起了一則漫畫,從100分到98分,得到了一巴掌;從55分到61分得到了一個吻。如果要結果,98分肯定勝61分,巴掌屬實冤枉,吻也略感心虛;但如果以個體為參照,鼓勵進步者也沒有什么不妥,批評退步者似乎也是情理之中。尺子本身不會拉長縮短,只是我們在衡量時角度的錯位,讓人覺得理所當然又匪夷所思。
職場上,大家習慣了甲任勞任怨忙碌工作的樣子,可有一天他玩了一把游戲,就有人會說:你瞧,這能兵勇將不過是個偷懶漢!而對于平日打退堂鼓的乙,某天在出彩項目上露個身影,就很可能給人留姣姣者的印象。在同一個考核體系之下,憑什么干活的就得馬不停蹄,憑什么休閑的就能一蹴而就?評判中別用衡量庸者貢獻的尺子,去衡量能者忙碌的空隙。
生活里,你每天都把車子停在一個路邊,突然有一天警察叔叔贈送了你一張小粘貼,或者變成了收費停車位,你便氣急敗壞:老子天天停這,憑什么今天就不行了?而另一個地方每次都高額停車費,可有一天降了收費標準,你便欣喜起來:太好了!停車便宜了,真劃算。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感知的依據并不是客觀標準,而是自己本身的習慣。
性別角色中,女人生娃教子天經地義,工作賺錢是你追求獨立,洗衣做飯又是倫理慣例;而男人輔導帶娃就會引來稱贊,打拼養家就提奔波不易,打掃家務就標為楷模代表。觀念的桎梏讓認知有了偏頗,所謂的公平只不過心照不宣的調和。
憑什么你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就要九九八十一難才能修成正果!
標準看你怎樣衡量,角度看你如何定位,評判看你視角方向,感知看你參照習慣,觀念看你束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