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立以原生家庭為起點的高校思政育人體系的構想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高校輔導員都一直致力于與學生保持正常通暢的溝通,希望與學生“心與心零距離”。但是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著實困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極具中國特色的高校創新工作。該機制體系自其建設至今,被不斷驗證。當前的高校思政工作體系往往發端于學生的檔案投遞過程。而這個工作模式已經延續了半個多世紀——從新中國第一批大學建設開始,我們的老師對學生的了解就是來自于其“學業”的起點。

事實上,隨著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演進,倚重學業篩選機制進入高校學習的學子們,其來源和分布相較于21世紀初期乃至之前的學生,其實有著更多樣化的可能性。隨著這一代享受和平年代、富足物質、海量信息多重汲養的青年人越來越多的到了高校入學年齡,如何面對這樣的學生,如何實現我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職能成為了一個值得廣泛探究的課題。未來3年內進入高校的學生——也就是當前正處于普通高中求學的16歲-18歲的青少年,其成長的家庭環境和面對的信息量將直接決定其入學后的發端。而這一發端將可能對其高校學習生活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高校思政育人的工作除了不斷跟進迭代最新的技術,筆者認為應當從機制建設層面把對學生的認識和了解在時間維度上往前推進一大步,即把學生的成長家庭作為起點進行探索。當前的技術水平也足以支持原先看起來不可能的信息存儲工作。

具體做法,可以按照“原生家庭檔案建設——原生家庭與高校學生核心素養相關性分析——學生生涯發展分析”的三個部分進行體系建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