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我到底讀不讀博


每個準備讀研的人都會遇到一個問題:我到底讀不讀博。

眾所周知,我是一個工科的女博士。

當時準備保研的我也要面對“是否要讀博”的選擇。那時的我考慮了很多,如果我選擇了讀博就意味著我最早也要在27歲的時候才能離開學校,而在傳統思想上27歲就已經是一個需要兼顧家庭的年紀了。作為一個女生,周圍的人告訴我女博士是“第三類人”,女生讀完博士就只能在學校當老師,沒有其它更好的就業方向了。所以,身為女生的我在做是否讀博的選擇時,考慮的因素要比男生多很多。

今天,我將為大家梳理下做“是否讀博”這個選擇時的一些思考角度,幫助大家做出更適合自己的選擇。

1.是否讀博的評判標準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在這里分享給大家:

在中國,博士學位的目標和作用很多時候被嚴重誤解了。博士并不是更“高級”的學位!攻讀博士應該被看做在接受一種特別的技能訓練,博士學位則是對這種特別技能的職業認證。這種技能的名字叫做“科學研究”,而職業認證的對象是“科學家”。決定讀博士之前,你要問問自己:
(1)我是不是熱愛討論未知問題背后的科學道理?
(2)我是不是能夠從容面對甚至熱情擁抱充滿不確定性的工作?
(3)我是不是愿意動手去驗證自己的想法?

事實上,上文里所提到的“科學家”是廣義上的,并不單單指將科學研究作為終生奮斗目標的科研工作者,還指在各個行業內從事創新性工作的人。可以這么說,不論是政府職員、公司職工、高校教師、餐廳主廚、挖掘機師傅,要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做得很職業,以上三點都是“必要條件”。

當然,對三個問題都能做出肯定回答的人是一定會決定讀博的,同理,對這三個問題都能決絕的做出否定回答的人也一定是拒絕讀博的,這兩類人都不用糾結“是否讀博”這個問題。

那么,對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是不確定時應該怎么辦呢?這時就要結合自己的心中規劃的職業生涯了。

2.職業生涯中的長遠夢想及短期目標

人們最常用“梯子”來比喻職業生涯,但這個概念已不再適用于大多數人。

據統計,從2010年起,美國人在18~44歲之間會換11次工作。這就意味著加入一個組織或進入一個公司,待在那里一步步往上爬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帕蒂·塞勒斯對現如今的職業發展模式有一個更為恰當的比喻:“職業生涯是方格架,而不是豎梯?!必Q梯會限制人的行動——要么往上爬要么往下退,要么站在梯階上要么跌下來;而方格架能讓一個人擁有更多探索的可能。要爬到梯子的頂端只有一種方式,但要爬到方格架的頂端則會有很多方式。此外,方格架可以為更多人提供更寬廣的視野,而不是只有那些站在最頂端的人才能看到最美的風景。但是在豎梯上,大多數攀爬者都不得不盯著上面一個人的屁股。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并不總是需要在一開始就做好計劃,我們都想找到能讓自己興奮并且感興趣的方向,但是這個尋找的過程既需要明確的目標,也需要一定的變通。所以,我建議大家應該同時確定兩種目標:長遠的夢想和“18個月” (之所以說“18個月”是因為兩年聽起來太長,一年聽起來又太短,這表示并不一定要有完全確切的時間。)的短期目標。

現在,必須要明確的一點是我們面臨的選擇是:碩士學位+兩年(或更長)工作經驗VS博士學位,而不是:碩士學位VS博士學位。這樣“是否讀博”這個問題就轉化成了碩士學位+至少兩年工作經驗和博士學位這兩項選擇哪個是對你心中的職業規劃更有利的。

對于我們來說,長遠夢想不一定特別具體,但一定要有。因為一個模糊的目標能為你提供人生的方向。也許你的夢想是在職場獨擋一面,也許是做一個自由職業者可以自由掌控自己的時間,也許是從事創造性的工作。這些模糊的目標都很好,有就要比沒有強。

有些目標的實現需要走較為傳統的路子,舉幾個小栗子:A的長遠夢想是在大學講堂上教書育人,那對A來說讀博對ta的長遠夢想就更為有利;B是學習市場營銷類專業的,ta的夢想是在市場中打出一片天地,那或許早一些積累實戰經驗更為重要;C希望自己可以在企業中參與到企業技術的研究,也就是一個開拓者的角色,那讀博對這個夢想來說也是更為有利的。

面臨選擇的我們就在方格的交叉點上,其實最壞的情況也不過是:我現在理不清怎樣的選擇是最有利的,或者我并不知道怎樣才可以通向我那個長遠的目標。就算是最壞的情況,他造成的后果也不過是在方格架稍稍繞了遠一點的路而已。但是要記?。?strong>爬到方格架的頂端會有很多方式,在不斷的行走中,可能會帶給我們更廣闊的風景。

3.性別不是你作出選擇的決定性因素

與大家分享一個統計數字,在中國擁有研究生學歷的人中,女性比例約占51%。從這個數字上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女性是完全可以做科學研究的,那么為什么還有很多女生在糾結自己到底該不該讀博呢?這其實是因為我們在心理上對自己的認同感不夠,這種認同感缺乏的主要是受到了太多從小以來周圍環境的影響。

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從童年時期就被灌輸了:男女天生就應該有分工這一思想。并且這種思想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進一步強化。

1972年,唱片《做自由的你我》(Free to Be You and Me)在美國發行,其中有一首歌很有趣,這首歌叫《威廉想要個娃娃》(William wants a doll),講的是一個5歲的男孩懇求父親給他買一個女孩玩的布娃娃。

差不多40年以后, 2011年圣誕節前夕,一段關于一個名叫賴利的4歲女孩的視頻被瘋狂傳播。賴利在一家玩具商店里走來走去,悶悶不樂,因為玩具公司們想要“誘導女孩們買粉色的玩具而不是那些男孩們想買的玩具”,不是嗎?沒錯。就像賴利所推理的,“有些女孩喜歡超級英雄,有些女孩喜歡公主;有些男孩喜歡超級英雄,有些男孩喜歡公主。那么,為什么所有的女孩都必須買粉色的東西,而所有的男孩都得買其他顏色的東西?”

差不多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23歲的我身上。兩個月前,我買拳擊手套的時候,店員在我選定了一款黑色的手套之后很自然的給我拿出了同款粉色的手套,或許在他們的意識中,我就應該使用一副粉色的手套。

即使一個四歲大的孩子,想要擺脫社會的期望也得采取一種近乎反叛的行為。威廉仍然沒有得到布娃娃,賴利也總是陷入各式粉色物件的包圍中,還好,我獲得了心儀的黑色的拳擊手套。

現在這個時期,人們擁有真正的選擇權。我也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做出自己最喜歡的選擇。在選擇中性別所帶給我們的優勢與劣勢是可以考慮進去的,但性別永遠都不是左右我們做出選擇的決定性因素。

希望每個走在人生岔路口的女生都問問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有的女生喜歡在事業上獲得認同感,那就努力的追求事業上的成功;有的女生害怕大風大浪喜歡歲月靜好,那就給自己設計一個穩定的規劃。

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要問問自己內心更喜歡做怎樣的選擇。如果你喜歡現在所選擇的方向,喜歡深度的科學研究,有一種追求前沿科技的決心,那就什么都不要怕,選擇讀博就好。如果你有一顆教書育人,希望用自己所學感染影響他人的心,或許讀博對你來說也是一個必須的選擇。

我一直覺得,在這種大方向的選擇上喜歡不喜歡是大過應該不應該的,拋開周圍為我們設定的性別固有模式,大膽的做出選擇。

4.小結

說了這么多,其實總結下無非兩點:

1.喜歡最重要。如果你喜歡,請忽略周圍人的眼光,大膽去追求。因為在更高的階層上,存在很多欣賞你的人,你完全沒有必要顧及井底之蛙的感受。

2.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也無所謂。設立一個最初的目標,就算錯了也不要緊,沒有任何人在一開始就能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設定完后,大膽執行,在前進的過程中動態調整自己的目標,逐漸的走向本應屬于自己的天選之路。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