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概就在幾年前,我在自己的某一篇隨筆里面曾經寫到,人生脫離青年奔向中年是一個二階導數為正的過程。為了讓沒上過高數的看官弄明白,我把這句B格略高的話翻譯一下,總而言之就是說人生從二十來歲往三四十歲的這段經歷,是一個時間流逝加速的過程。時光匆忙到連總結回憶都慢慢成了一種奢望,大家都在忙著過日子,但是大多數人實際上都在被日子過。這個道理,就好像當年懵懵懂懂上了個大學,讀到最后發現被大學上了是一樣的。
? ? ? ?不幸中的萬幸在于,還能有那么幾件事可以拿出來說道說道,比如說健身,比如說讀書。所以每到一年或者半年總結的時候,拿出來一看,頗有一種舊社會莊稼人年三十晚上摸到枕頭底下還有那么幾個錢時的心情。嗯,今年收成還不錯。
? ? ? 曾幾何時——我終于已經滄桑到可以用“曾幾何時”為開頭來寫句子了。是的,曾幾何時,讀書還是一件非常私密的事情,大家讀書的時候總喜歡找一個沒人的角落,或者至少是沒人認識自己的角落。就著燈光或者不那么刺眼的自然光,腦袋一低就是個把鐘頭。就像是現在各種公共場合里面刷手機的人一樣,感情豐富者還會面帶詭異的微笑或是痛心疾首一番。也不知道過了有多久,突然抬起頭一看,發現時間不早,趕忙從書的圈子里面跳出來,該干嘛干嘛去了。除了讀書人自己,別人誰也體會不到這書中三味。如果有幸撞上一本非常對自己胃口的好書,一口氣讀完,先是前戲鋪墊,然后層巒疊嶂,后面峰回路轉,一直到皆大歡喜。那種暢快淋漓的感覺,就如同是xxoo過后,一種滿足之中又帶著悵然若失的感覺,繞梁三日,念念不忘。
? ? ? 而現在的讀書就如同現在的跑步一樣,從一件私人的事情,慢慢演化成為一種全民性質的運動。以前我一直覺得,值得分享的無非是讀書心得,近些年來發現買本書也變成了一件值得分享的事情。仿佛買書回來只是為了朋友圈里的一個個點贊,至于書的本身質量,內容是否淺薄,領悟是否獨到,已經成為讀書的次要選擇。至于在朋友圈里面接受諸多點贊的書本是否翻開過,也已變得不再重要。
? ? ? 終有一天,我突然領悟到,為何讀書這件事越來越變得形式大于內容。那是因為現在讀書市場與我少年時的相比,內容的增長速度遠遠大于閱讀內容的人增長速度。物又從來是以稀為貴,此消彼長之下,讀書的人慢慢成為了稀缺資源,而稀缺資源往往又更能吸引眼球。所以,在這個眼球經濟的時代,讀書的人就取代了被人讀的書,成為了讀書這項運動的核心。按照這樣的結論推下來,朋友圈里買書點贊,其實就像跑個步分享步數,吃飯前先拍照發朋友圈一樣,也就不是一件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了。至于最終書讀進去多了,跑步瘦下來多少,吃的東西味道如何,才沒有人去關心呢。正因為如此,那些雞賊了的出版商們,也就不再在書本身的選材上面下功夫,反而開始書的包裝,推廣上動腦筋。同樣的,寫書的人,也就開始關注書的標題,腰封和贈品了。
? ? ? 一個讀書人所謂的不幸,大概就是在這樣一場書的盛宴里面竟然變得無書可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