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堅持,沒有想象的那么難

隨著時代的發展,孩子的童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三四歲時,爸爸媽媽們就開始思考是不是要讓孩子去學學鋼琴,學學畫畫,或是去練練乒乓球?

在為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或培訓班之前,很多家長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如果讓自己的孩子去學,不知道他(她)能不能堅持下來?往往在學了一段時間之后,有的孩子會用各種方式主動或者被動地抗拒,這種情況讓不少家長陷入兩難的境地。

如果放棄了,是不是就容易養成孩子半途而廢的習慣;如果繼續,又擔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

家長之所以存在這樣的糾結,是因為我們都清楚“堅持”是一種很重要的品質,養成這樣的品質對孩子一生的學習和生活都很有幫助。

那么,讓孩子堅持一件事情是不是很難?如果孩子想放棄,家長又該如何應對呢?

事實上,孩子在活動中堅持性不夠只是表象,就如發燒只表明生病,而不是病因一樣的道理。

如果孩子在活動過程中出現了想放棄的想法或者行為,作為家長就需要仔細觀察并分析,孩子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了解清楚之后才有可能針對性地應對,并幫助孩子。

一般來說,孩子不能堅持的內在因素主要是以下三種情況。

NO.1? 對活動內容不感興趣

很多時候家長喜歡抱怨孩子做事情只有三分鐘熱情,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卻忽略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你讓孩子堅持做的這件事情本身是否就有問題?這個有問題并不是指這種活動本身對孩子沒有發展的意義和價值,而是說對“你的孩子”而言,它具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

比如,彈鋼琴固然可以很好地熏陶孩子的音樂素養,但是若孩子真的既無天賦,又無興趣,強迫其學習是否算是強人所難?

此外,每個孩子發展的節奏不一樣,對于其他孩子可以開始學習的內容也可能并不適合他(她),若一定要拔苗助長,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NO.2? 開始的“新鮮勁”過后,無法適應相對漫長的重復練習期

孩子可能因為看了幾場羽毛球比賽,就覺得打羽毛球很酷;可能去看了一場鋼琴演奏會之后,就對媽媽說自己要學彈鋼琴;可能看了一場科幻電影后,就鬧著要去學做機器人……而孩子真的去學后,開始的任務一般也都比較簡單有趣,但隨著進程,學習自然會進入到重復地練習基本功的階段。

這個階段就是一個一遍一遍重復相似的動作,打基本功的過程,如彈鋼琴的指法練習。這個時期對孩子而言是相對枯燥乏味的,也就容易產生厭倦。而孩子的這種厭倦之感,又常常會帶出情緒反應——不想再堅持下去。

NO.3? 在活動中面對更高的難度,應對不足產生了挫敗沮喪感

伴隨著活動的深入,活動的難度自然會越來越大,而對孩子而言就越來越具有挑戰性,要求孩子具有更高的活動技能水平。當孩子用已有的技能水平無法有效應對這種挑戰時,就很難產生勝任感,進而會生出挫折感和沮喪感。

由于孩子年齡尚小,所以還無法如成人般具備較好的元認知能力,即能夠如成人般去反思、調整自己的行為來改進活動水平。在一次一次的挫敗之后,這種沮喪感的累積也就使其產生放棄的念頭。

當然,現實的情況可能更復雜些,孩子從事一項活動無法堅持的原因不一定僅僅只有一種可能,可能是幾種情況的組合。針對不同的成因,家長需要區別對待,采取不同的策略,支持和幫助孩子更好地堅持下去。

★強扭的瓜不甜:

如果孩子對活動不感興趣又欠缺天賦,不用過于強求

孩子對壓根就不感興趣的活動,是很難堅持下去的。由此家長需要明確,為孩子選擇某項活動,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是很重要的考量指標。

如果家長過于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在孩子身上,不僅容易讓孩子反感該項活動,還可能破壞親子關系,這就得不償失了。

這是不是意味著如果孩子不感興趣,家長就可以完全將這些活動排除在孩子的生活之外,不讓其接觸了解呢?

也不盡然,如果要用“失配”教育的策略,即因為孩子某方面存在短板,就更想讓孩子去學習的話,那么一方面家長的心態很重要,另一方面孩子的啟蒙老師很重要。

從心態的角度來講,是讓孩子接觸一下,還是讓其作為一項長期的學習內容?兩種不同的心態下對孩子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了。從老師的角度來講,那些能夠讓孩子對本身無感的事情產生興趣,或是能夠讓孩子看著老師就能領略到活動魅力的就是很好的啟蒙老師。

如果能碰到這樣的老師,孩子即使開始可能不是很感興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慢慢地被帶入到活動之中,體會到從事該項活動的樂趣。

★必要的鼓勵與堅持:

幫助孩子度過練習的枯燥期

如前所述,在練習某項技能的過程中必然會有一個相對枯燥的重復練習期,比如羽毛球和乒乓球的揮拍動作要練習無數次之后才會有動作定型的效果。當孩子對這類練習感到無聊時,就特別需要家長的鼓勵和支持。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多陪伴孩子,在孩子感到乏味時幫助其度過這個階段。豐子愷的父親在他幼時練習小提琴想放棄時就對他說:“你要記著,第一,音樂并不完全是享樂的東西,并非時時伴著興味的。在未學成之前的練習時期,比練習英文、數學更加艱苦,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忍耐。第二,人生的事,苦樂必定相伴。吃苦愈多,享樂愈大;反之,不吃苦就不得享樂。須得下大決心,準備吃大苦頭,然后可以從事學習的。”

父母可以從自身的成長經歷出發,把自己練習某項技能的經歷體驗告訴孩子,讓孩子明白這是一個學習的必經階段,枯燥非常正常,只要度過這個階段就好了。這既會讓孩子感到被理解,也容易與父母產生親近感。

事實上,很多時候孩子能否堅持某項活動,考驗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學習品質,也考驗著家長的耐心和韌勁。

在孩子必須通過機械枯燥的練習期向上攀爬的階段,往往最先放棄的是家長,如果家長此時能夠忍一忍,推一推,孩子也許就能順利地度過這個時期,進入下一個更為深入有效的活動階段。

★小步子策略:

幫助孩子在活動中體驗到效能感,增強堅持的信心

孩子不似成人有著較強的理性意識,在遇到困難時容易放棄,也更容易產生挫敗感。因此,在他們進行活動的過程中,運用“最近發展區”的法則引導他們增強活動的效能感就顯得尤為重要。

即在活動中,不給他(她)們設置過高的目標,也不盲目比較,而是根據具體情況,與老師一起協商,找到孩子技能水平的“最近發展區”,調整學習的進程和步驟,讓孩子在活動中逐漸體會到效能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最近發展區”概念提出的意義之一就是提示教育者在為孩子設置任務的時候,如果難度處于孩子能力的“跳一跳,摸得到”的區域,將更有利于讓其發揮自身的潛能,也更有利于其體會到成功的效能感。

這樣的進步也許很小,但如果孩子能夠感覺到,就是一種積極效能感的傳遞,也會增強孩子繼續學習的信心。就如無法強迫一個人快樂起來一樣,孩子在做事情中的體驗具有“自我性”,任何人都無法替代其真實的感受。在做事的時候,只有孩子自己能讓自己體驗到能力感,也只有孩子自己才能讓自己體驗到愉悅感。

此外,當孩子面對困難產生畏難或放棄的情緒時,較之來自家長的抱怨指責,他們更需要實質性的情感支持和幫助。

如果孩子產生了挫敗沮喪的情緒,家長不應首先考慮孩子是否該堅持的問題,而是應對其情緒有回應和關照,在傳達對其情緒理解的同時給予撫慰,比如告訴他(她)已經做得不錯,現在事情越來越難,的確不太容易,的確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等等。

接著可以思考如何從元策略的角度幫助、支持孩子改進活動的方式方法,改進活動的效果。比如加長練習的時間、改進學習的方法、適當降低難度目標等都是可行的方式與策略。

當孩子在父母或老師的幫助下,克服了困難,向更高的階段邁進時,他們的內在能量就得到了釋放,其才能也得到了創造性發揮。當一個堅持繪畫的孩子,在涂涂改改之后,讓一張白紙在筆下慢慢呈現出令自己滿意的圖案時;當一個堅持建構的孩子,看到經過推翻、重建之后,木塊變成了一座城堡時;當一個堅持彈琴的孩子,一首曲子從開始的磕磕巴巴到后來彈得流暢優美時,他們就自然體驗到了自己的能力感,也得到了最高的內在報償。

如果從學習品質的角度來看,堅持性是孩子學習品質的表現性指標,并不是孩子學習品質的內容性指標。在堅持性背后隱藏著興趣、專注度、勇于探索嘗試、解決問題能力等更為內在的學習品質要素。

作為家長,在關注孩子堅持性如何的同時,也更需要關注這些隱性的內容。而讓孩子堅持做一件事情也不僅僅是讓孩子學會了一兩項技能,還可以讓孩子體悟到:

面對一項新的任務或活動,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從不會到會,從會到熟練,從熟練到完美。相對技能的學習,這樣的價值觀的熏陶和養成,對孩子更具有長遠的意義和價值。?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