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期的《變形記》節目中,
我看到了一個有趣的片段,
仔細想來,卻耐人尋味。
山區女孩緣緣被“交換”到一個城市家庭中,
律師“爸爸”問起了緣緣的理想。
緣緣說想當一個警察,
隨后爸爸開啟了“大道理”模式。
從憶當年開始,說起了一大段的長篇大論。
在之后的采訪環節中,緣緣說:
“感覺像是律師對著罪犯在講話,
要強打著精神裝作在聽的樣子,
也很像唐僧在念經……”
爸爸的感受卻是:
“無論我說什么,她都能聽進去,我很欣慰。”
同樣一件事,到了立場不同的兩個人口中,
得到的卻是完全相反的結論。
這看似奇怪,卻十分常見。
講道理,
可以說是父母最常采用的一種教育方式了,
但面對成人的大道理,
孩子們的態度往往是排斥的。
一位網友曾描述過當父母對著他講道理時,
他內心的感受:
“父母總是以一種我社會經驗比你足,
聽我的沒錯的樣子,干涉我的各種選擇。”
在講道理的時候,
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居高臨下
的態度,認為孩子不懂得這些道理,
需要更有經驗和見解的父母給予指點。
換位思考一下,
其實我們成年人一樣不喜歡聽道理。
前段時間,我的一個好友小美跟我抱怨,
她的老公總是不懂她。
小美新買了一件衣服,過了幾天發現降價不少,
就跟老公念叨這件事。
他老公開始跟她從商家促銷規律講到制造業的
生存困境,小美被噎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這種事還有不少,
老公的態度總能讓小美在先前的煩惱基礎上
又添了一層堵心。
小美說:“道理我都懂,
可我根本不想聽這些破道理,
我只是想要他安慰我一下啊!”
不僅如此,在需要進行家庭共同決策的時候,
小美老公也總是想方設法地說服小美
接受自己的意見。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做“投射心理”。
即把自己的個性、好惡、欲望、觀念、
情緒等心理特征歸屬到他人身上,
然后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別人。
這種心理作用于他人的自由意志之上,
就是一種捆綁和束縛。
對于成長期的孩子而言,更常常是一種傷害。
愛講道理的父母,隨著孩子的長大,
會慢慢發現,
親子之間存在著兩套完全不同的“道理”。
這兩套道理,其實無關對錯,
只是孩子眼中的世界,
與成人眼中的世界大有不同。
當我們真心的從孩子的角度開始去看時,
可能會發現別有洞天。
李小璐分享過女兒甜馨的一段趣事。
一天早上,阿姨問甜馨說:
“你是不是抱狗啦?”
甜馨說:“沒有啊!”
阿姨又問:“那你身上為什么有狗毛?”
甜馨回答說:“狗狗抱我了啊!”
孩子的世界里,總是更多元和美妙。
很多時候如果我們生硬地去向孩子說道理,
反而是以我們自己思維中的局限性,
限制了孩子的創造力。
前幾天播出的《上陣父子兵》節目中,
兒子小唐和爸爸一起接受一個采蓮蓬的任務,
但是小唐因為從小對青蛙十分恐懼,
無論如何不肯下水。唐爸爸好勸歹勸,
反復向孩子強調池塘中沒有青蛙,
主持人也參與到勸導當中,
但小唐依然崩潰大哭。
之后,是爸爸采用了理解的方式,
認同了兒子內心的恐懼。
面對兒子的心理障礙,
唐爸爸沒有逼迫兒子下水,
而是主動承擔起了雙份的任務。
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
唐爸爸甚至采了一朵蓮花送給小唐。
而小唐也在爸爸的行動中積蓄了勇氣,
最終在爸爸的陪伴下,走入了池塘。
只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上,
去理解孩子的處境,才能夠走進孩子的心里,
給予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而缺乏理解,
不是建立在平等人格基礎上的說教,
則會引發孩子的叛逆。
韓寒在電影《后會無期》中有一句經典臺詞:
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么會這樣呢,也許就是我們常說的,
道理我們都懂,
但“懂得”和“行動”之間隔著的卻是一條鴻溝。
必要時刻,要讓孩子能夠接納我們的建議,
可以采用這些辦法:
以故事代替說教。
講故事是相對于講道理更好的一種交流方式,
不管是對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是如此。
當我們對孩子講故事的時候,
更能夠吸引孩子的興趣點,
還容易讓孩子從中明白道理。
比如,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
我們可以跟他聊起讀過的繪本中類似的故事,
或者動畫片中相似的情節。
也可以是生活中其他人身上發生的故事,
都能夠讓孩子更好地接受其中蘊含的哲理。
此外,當道理出現在恰當的體驗性情境中時,
往往更具有說服力。
前段時間,
蔡少芬在微博上曬出和一雙女兒種植蔬菜的
照片,并配文稱:“從小學環保,種植蔬菜,
有玩有食又環保!”
兩個女兒各自帶著小手套,神情專注。
而媽媽這種教育方式,
自然也要比單純說教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給孩子引導,讓他自己說出答案。
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接受別人預設好的答案,
但對于自己做出的選擇,則更容易接受。
我們可以通過適當地引導,用疑問的形式,
讓孩子自己說出解決的辦法。
比如:“你覺得這件事情該怎么解決好呢?”,
“我遇到一點麻煩,你能幫我想個好辦法嗎?”
這種方式,可以很有效地防止孩子故意叛逆,
和父母對著干的現象出現。
不評判對錯,只分析事實。
父母的“道理”讓孩子產生抵觸的原因,
往往在于父母的一句開場白:
“你這樣做不對。”
孩子聽到這句話,就足以判定,
父母的言論將站在自己的對立面,
從一開始就產生抗拒心理。
有研究表明,
涉及道德評判的詞匯使用頻率越高,
暴力事件就越頻繁。
我們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評判對錯是大忌,
對與錯需要孩子自己來領悟,
而不是靠說教來傳達。
接納孩子的情緒宣泄。
并非所有的表達,都為尋一個對錯,
有些時候僅僅是情緒的宣泄。
在孩子對我們的傾訴僅僅是為了宣泄心中的
不滿、委屈、憤怒等時,
我們應該收起心中的道理,
只靜靜地接納孩子的情緒就夠了。
在心理學中,
傾訴是排解內心壓力的一個很好辦法。
我們需要判斷孩子是真的需要一個建議,
還是僅僅想要一個傾訴的對象。
在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的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出:
當我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
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
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
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對方即使接受批評,作出讓步,
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
如果他們處于恐懼和內疚來迎合我們,
那么或遲或早,
我們將會發現對方不再那么友好。
而他們所付出的代價是:
因屈從于壓力而心懷怨恨,并厭惡自己。
孩子的成長,
更多需要的是父母作為榜樣的示范,
以及來自于他自己親身的體驗。
父母的愛,要給孩子留下判斷與思考的空間。
做個“不講道理”,
用心陪伴孩子去體驗世界的爸媽,
才是孩子更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