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講道理”,孩子更優秀

在最近一期的《變形記》節目中,

我看到了一個有趣的片段,

仔細想來,卻耐人尋味。

山區女孩緣緣被“交換”到一個城市家庭中,

律師“爸爸”問起了緣緣的理想。

緣緣說想當一個警察,

隨后爸爸開啟了“大道理”模式。

從憶當年開始,說起了一大段的長篇大論。

在之后的采訪環節中,緣緣說:

“感覺像是律師對著罪犯在講話,

要強打著精神裝作在聽的樣子,

也很像唐僧在念經……”

爸爸的感受卻是:

“無論我說什么,她都能聽進去,我很欣慰。”

同樣一件事,到了立場不同的兩個人口中,

得到的卻是完全相反的結論。

這看似奇怪,卻十分常見。

講道理,

可以說是父母最常采用的一種教育方式了,

但面對成人的大道理,

孩子們的態度往往是排斥的。

一位網友曾描述過當父母對著他講道理時,

他內心的感受:

“父母總是以一種我社會經驗比你足,

聽我的沒錯的樣子,干涉我的各種選擇。”

在講道理的時候,

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居高臨下

的態度,認為孩子不懂得這些道理,

需要更有經驗和見解的父母給予指點。

換位思考一下,

其實我們成年人一樣不喜歡聽道理。

前段時間,我的一個好友小美跟我抱怨,

她的老公總是不懂她。

小美新買了一件衣服,過了幾天發現降價不少,

就跟老公念叨這件事。

他老公開始跟她從商家促銷規律講到制造業的

生存困境,小美被噎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這種事還有不少,

老公的態度總能讓小美在先前的煩惱基礎上

又添了一層堵心。

小美說:“道理我都懂,

可我根本不想聽這些破道理,

我只是想要他安慰我一下啊!”

不僅如此,在需要進行家庭共同決策的時候,

小美老公也總是想方設法地說服小美

接受自己的意見。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做“投射心理”。

即把自己的個性、好惡、欲望、觀念、

情緒等心理特征歸屬到他人身上,

然后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別人。

這種心理作用于他人的自由意志之上,

就是一種捆綁和束縛。

對于成長期的孩子而言,更常常是一種傷害。

愛講道理的父母,隨著孩子的長大,

會慢慢發現,

親子之間存在著兩套完全不同的“道理”。

這兩套道理,其實無關對錯,

只是孩子眼中的世界,

與成人眼中的世界大有不同。

當我們真心的從孩子的角度開始去看時,

可能會發現別有洞天。

李小璐分享過女兒甜馨的一段趣事。

一天早上,阿姨問甜馨說:

“你是不是抱狗啦?”

甜馨說:“沒有啊!”

阿姨又問:“那你身上為什么有狗毛?”

甜馨回答說:“狗狗抱我了啊!”

孩子的世界里,總是更多元和美妙。

很多時候如果我們生硬地去向孩子說道理,

反而是以我們自己思維中的局限性,

限制了孩子的創造力。

前幾天播出的《上陣父子兵》節目中,

兒子小唐和爸爸一起接受一個采蓮蓬的任務,

但是小唐因為從小對青蛙十分恐懼,

無論如何不肯下水。唐爸爸好勸歹勸,

反復向孩子強調池塘中沒有青蛙,

主持人也參與到勸導當中,

但小唐依然崩潰大哭。

之后,是爸爸采用了理解的方式,

認同了兒子內心的恐懼。

面對兒子的心理障礙,

唐爸爸沒有逼迫兒子下水,

而是主動承擔起了雙份的任務。

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

唐爸爸甚至采了一朵蓮花送給小唐。

而小唐也在爸爸的行動中積蓄了勇氣,

最終在爸爸的陪伴下,走入了池塘。

只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上,

去理解孩子的處境,才能夠走進孩子的心里,

給予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而缺乏理解,

不是建立在平等人格基礎上的說教,

則會引發孩子的叛逆。

韓寒在電影《后會無期》中有一句經典臺詞:

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么會這樣呢,也許就是我們常說的,

道理我們都懂,

但“懂得”和“行動”之間隔著的卻是一條鴻溝。

必要時刻,要讓孩子能夠接納我們的建議,

可以采用這些辦法:

以故事代替說教。



講故事是相對于講道理更好的一種交流方式,

不管是對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是如此。

當我們對孩子講故事的時候,

更能夠吸引孩子的興趣點,

還容易讓孩子從中明白道理。

比如,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

我們可以跟他聊起讀過的繪本中類似的故事,

或者動畫片中相似的情節。

也可以是生活中其他人身上發生的故事,

都能夠讓孩子更好地接受其中蘊含的哲理。

此外,當道理出現在恰當的體驗性情境中時,

往往更具有說服力。

前段時間,

蔡少芬在微博上曬出和一雙女兒種植蔬菜的

照片,并配文稱:“從小學環保,種植蔬菜,

有玩有食又環保!”

兩個女兒各自帶著小手套,神情專注。

而媽媽這種教育方式,

自然也要比單純說教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給孩子引導,讓他自己說出答案。

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接受別人預設好的答案,

但對于自己做出的選擇,則更容易接受。

我們可以通過適當地引導,用疑問的形式,

讓孩子自己說出解決的辦法。

比如:“你覺得這件事情該怎么解決好呢?”,

“我遇到一點麻煩,你能幫我想個好辦法嗎?”

這種方式,可以很有效地防止孩子故意叛逆,

和父母對著干的現象出現。

不評判對錯,只分析事實。

父母的“道理”讓孩子產生抵觸的原因,

往往在于父母的一句開場白:

“你這樣做不對。”

孩子聽到這句話,就足以判定,

父母的言論將站在自己的對立面,

從一開始就產生抗拒心理。

有研究表明,

涉及道德評判的詞匯使用頻率越高,

暴力事件就越頻繁。

我們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評判對錯是大忌,

對與錯需要孩子自己來領悟,

而不是靠說教來傳達。

接納孩子的情緒宣泄。

并非所有的表達,都為尋一個對錯,

有些時候僅僅是情緒的宣泄。

在孩子對我們的傾訴僅僅是為了宣泄心中的

不滿、委屈、憤怒等時,

我們應該收起心中的道理,

只靜靜地接納孩子的情緒就夠了。

在心理學中,

傾訴是排解內心壓力的一個很好辦法。

我們需要判斷孩子是真的需要一個建議,

還是僅僅想要一個傾訴的對象。

在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的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出:

當我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

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

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

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對方即使接受批評,作出讓步,

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

如果他們處于恐懼和內疚來迎合我們,

那么或遲或早,

我們將會發現對方不再那么友好。

而他們所付出的代價是:

因屈從于壓力而心懷怨恨,并厭惡自己。

孩子的成長,

更多需要的是父母作為榜樣的示范,

以及來自于他自己親身的體驗。

父母的愛,要給孩子留下判斷與思考的空間。

做個“不講道理”,

用心陪伴孩子去體驗世界的爸媽,

才是孩子更需要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