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健康心理人——讀0~6歲A+育兒法

在圖書館看到這本身的時候,并沒有什么特別。藍色的封面畫著一個丸子頭的卡通小女孩,旁邊簡單地寫著2+1=3. 然而有一行小字打動了我,寫著:一對心理學家夫婦的實用育兒經。一是好奇心理學家夫婦是怎樣教育小孩的,二是寫著實用二字,對我這樣的實用主義者比較有吸引力。再看作者介紹和自序,作者是北大高材生,現在紐約市立大學擔任心理學系副教授。自序里介紹這是由平時記錄下來的育兒筆記整理而成,而且所有記錄原汁原味,還原現場,確實非常實用。

作者心理學副教授陳魯

看到作者照片,第一反應是非常嚴謹的一個學者形象。面部輪廓清瘦而堅毅,發型簡單,衣著樸素。雙臂環抱,不知道從心理學上來說是否比較警覺,不容易敞開心扉呢?

由于是由育兒筆記整理而成,讀起來真是非常通俗易懂,并且很多實例記錄,然而作者的育兒理念又非常明晰,就是在0~6歲之間培養出一個健康的心理人。一個先天不足的心理人,需要自己、家人和社會付出多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去彌補和糾正缺陷。如果這些努力效果不好,這個心理上的殘疾人就會無意識地把一些不良電波傳播給周圍的人,包括自己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不得不說這種育兒理念深深打動了我。

簡而言之,一個健康的心理人有六個要素:擁有健康的自主意識;對自己、家人、生活環境感覺良好并充滿安全感;對所有的生命充滿愛心和同情心;有濃厚的好奇心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有初步的情緒、行為的自調能力和注意力;有足夠的語言能力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思想。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遵循的育兒路線圖是:親子、交流,以及關注家庭以外孩子的成長環境。而且這個路線是連續和長期的。譬如說,如果希望七歲的孩子有良好的自控能力,那么這種能力在兩三歲時的鋪墊應該是自由探索。想要八九歲的孩子愛讀書,在六歲以前的鋪墊應該是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愛聽別人講故事,以及較強的語言能力。

為了培養小孩的自主意識,那么從小就應該尊重他的愛好,滿足他的好奇心。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和爸爸媽媽在路邊走,看見螞蟻要蹲下看,父母雖然不感興趣但在旁邊等著,滿足了這個愿望,孩子就會產生一種感覺. “我和別人的愛好可以不同,并且我的愛好可以被滿足。”如果大人在那個時候說“快走,幾只螞蟻有什么好看的。”并把他拉走,他就會產生一種感覺:“我的愛好無關緊要。”如果這種事情時常發生,孩子的自主意識就會減弱。

當然,滿足孩子的愿望并不等于放縱。家長的責任是幫忙建立生活秩序感。譬如該睡覺的時候睡覺,該上學的時候上學,睡前要刷牙,合理、適度地與他人分享。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意志的獨立。會主動找事情干,想事情干,耳邊沒有一個聲音說不。干事情的時候先采用嘗試過的方法,發現不對嘗試新方法,耳邊沒有一個聲音不停出主意。

其實換而言之,小孩天生有自主意識,家長需要做的是讓他行使自己的自主意識。這樣才能培養出獨立的小孩。然而這在很多家庭里并不容易。很多家長的控制欲主宰了小孩的生活空間。從小到大,他們習慣對小孩說不,習慣用情緒綁架小孩的思考,習慣按照他們一貫的思維看待問題,并且覺得這是唯一和正確的。然而當小孩的自主思維被磨滅到一無所有時,他或許會覺得生無可戀。因為,他已經完全沒有動力和自我的意志去主宰自己的人生了。

愿每一個小孩都能自主自立,像一棵破土而出的喬木一般,自發向上,尋找自己的生命之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