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一段
最近兩年讀了還算不少的書,但多數屬于讀完就丟的狀態。曾寄希望于電子書的筆記功能,才發現那個是更大的坑。思來想去,還是用笨辦法好一些,為自己讀過認為不錯的書寫一篇讀書筆記,于是有了此設想。
預計每篇文章會有以下幾個部分:這本書講了什么,聊聊自己的感受,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三個部分,其它。
這本書講了什么
《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是余華出的一本雜文集。文章內容跨度較大,包括社論、作者對自己所寫小說的解釋、游記、為他人做的書序、介紹自己的文學之路、親子文章等等,其實內容是比較雜亂的,但每篇文章都較為有趣,其實蠻適合碎片閱讀的。我花了一周左右讀完,然后自己喜歡的那幾篇文章又再讀了幾遍。
我對這本書的感受
1.不得不說,余華講故事能力真的很高。例如余華講了《活著》,有人讀出了生命無常、有人讀出了人生無奈,甚至有個朋友對我說讀出了對生命的熱愛!所以就算是一篇很短的文章,他也會將這個故事敘述的十分完整。但他也僅僅是在講這個故事,推薦語中所說的“以戲謔的文筆戳穿生活表象”我是真的沒有get到這個點在哪。舉個例子說,《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這篇文章余華舉了護照引發的不安全感、中學生墮胎、GDP和人均GDP、大城市和西部城市和市民的差距等例子來證明:發展不平衡,生活不平衡,我們生活在巨大差距里。
首先,不是所有北京孩子都可以過生日買一架飛機作為禮物的,也不是所有的女中學生墮胎會有4個男生去認領一樣(墮胎最多的還是已婚女子),拿個案去推現象本身是個不靠譜的行為。每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都會帶來發展的不平衡,一味追求平等其實是最不平等。如果一個億萬富翁的孩子跟一個西北地區的孩子的夢想是一樣的,那才是最恐怖的事情。
讀完這篇文章,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新聞編輯室》里面的情節,那個小姑娘說了句“為什么美國是這個世界上最牛逼的國家?”,然后一個逗比來了句“Freedom、freedom and let’s keep it that way”一樣。
傳說中的戳穿生活表象是什么?就是最后那句“因為我是個病人”嗎?那這個結論也太水了吧!真心的吐槽無力。
2.這本書讓我見識到了一個真實的余華
我讀了三遍《活著》,當我在讀第三遍《活著》的時候,我一直對作者的那個“我”很好奇,到底“我”是以什么姿態去看待富貴的一生呢?后來我一直在想,“我”最大的意義就是聽富貴講完他的一生,然后聽著他的放牛歌,看著他遠去。細想起來,這個“我”真的很冷靜、沒有溫度的冷靜。。。
但這本書不一樣,我看到了作為球迷的他、作為文學迷的他、作為父親的他。看著那幾篇日記,我真的笑的很開心,因為我覺得我見識到了一個另一面的余華,他更真實了、沒有那么高高在上、有了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再那么遙不可及。他更像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了。
印象最深刻的三個故事
- 《奧克斯福的威廉·福克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偶像,甚至會被稱之為mentor。所以有人會去奧馬哈、有人會去加利福尼亞、有些人會去帝都看水晶。但令我很好奇的是,余華在自己文字里無法抑制的自豪感與喜悅感,那樣的文字就像是大雄在介紹哆啦A夢一樣,“一九九年的時候,我有一個月的美國行程,其中三天是在密西西比州的奧克斯福,我師傅威廉·福克納的老家……”。
其實我覺得喜歡這篇文章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很無知,我根本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但是余華的故事能力非凡,尤其最后那句“加西亞·馬爾克斯”簡直是點睛之筆,如果國內有人做個《威廉·福克納文集》,余華這篇做軟文真的是再合適不過了。
- 《失憶的個人性和社會性》
選擇這篇還是《大仲馬的兩本著作》著實讓我糾結了一段,思來想去,大仲馬那篇是我認同他所說的,《基督山伯爵》絕對是最適合的經典文學入門書,當然了我做不到他11歲兒子那境界,11歲的時候還是灌籃高手更適合我。所以我算是贊同觀點更多一些,而非印象深刻。
說回《失憶》,它算是余華的讀書筆記(至少是我理解的),在余華推薦了那么多本書中,《失憶》應該是真正打動我,讓我有想讀欲望的書,我對他描述的《失憶》的故事著迷,女性的頭發那段也讓我喜歡不已,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失憶的社會性”。和平獎的吐槽讓我想到了穹頂之下,釣魚島那段就更是如此了。
- 《寫給兒子的信》
這本書里所有關于余海果的故事我都很喜歡,這件事細想起來其實蠻詭異的,畢竟我尚未娶妻生子、也暫無此打算。《寫給兒子的信》這篇是我讀了最多遍的,喜歡文字里充滿對兒子的寵溺、喜歡那些對兒子的期盼、喜歡那個有溫度的余華。
每次看到那句“我們一生所做的最重要的選擇,不是你爸爸選擇了小說,你媽媽選擇了詩歌,而是十三年前,在北京中西醫結合醫院的長廊里所做出的那個選擇’我們要這個孩子。’盡管那時我們還沒有做好要孩子的準備,但在那個流淌夏日陽光的長廊里,我們伸出手接住了來自天堂的孩子,那個孩子就是你,我們叫你余海果。”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想吐槽:為毛是北京中西醫結合醫院啊!以上是玩笑。
每當我看到上述那段話的時候,我都會再翻一下書名:《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雖然余華的雜文致力于控訴這個社會的不公,但選擇《寫給兒子的信》就像是點睛之筆一樣。
是的,那個寫出《活著》、《兄弟》、《許三觀賣血記》的余華對生命是熱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