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去年開始一直有關注一個公眾號叫 Spenser,公眾號主人是一個搞金融會寫作的香港大叔(對我而言是大叔)
S叔(粉絲們對大叔的愛稱)最近在招聘新媒體運營團隊時遇到了一個問題:
有錢,但是人才不好招?
針對這個問題我想說下自己的想法,我曾聽過很多老板說自己要招人才。
但是!
人才這個詞很難定義,把這兩個字剖解拆開來看,“人”嘛可以理解為聰明人,這個聰明只是相對的聰明,對應的是那些理解能力很差,或者基礎特別差的人,這個“才”字,我認為是才能,所以得出下面這個公式。
人才=有才能的聰明人=聰明人+專注+個人認知+時間積累
我覺得每一個人才都要走這一個過程,先從專注于某一件事情開始,然后在這個事情上提高個人認知,并且隨著時間不斷積累完善自我,最終達到人才這個概念的要求。
所以啊,“人才”是聰明人經過長期學習和訓練才能得到的一個產物。
但是問題在于每個人的社會經歷是不同的,所以專注的事情和個人認知方面會有很大的區(qū)別。而自媒體或者說新媒體是最近幾年才火起來的概念,以目前的形勢來看,可以在這個領域下稱之為人才的人,大多數都在玩自己的公眾號和新媒體矩陣。就事論事的說,以S叔老辣的眼光來招聘團隊成員的話,勝任的哥們起碼都要有成為“咖”的潛力才可以。
我們再來做一個簡單的概率算術題,S叔那篇招聘文章現(xiàn)在的閱讀量是31620,他在今天的文章中說收到了幾百份簡歷,那我按照500份來算的話,投簡歷的比例只有1.5%左右,還是蠻低的,要知道S叔開出的薪水肯定不低,而且跟著他還能學到很多東西。
這幾百分簡歷中肯定還包括一些來打醬油的(例如我),所以真正有效的簡歷到最后可能只有幾十份或者一二百份?但是這幾百人里又有幾個能匹配Spensper這個公眾號的認知高度呢?
所以啊,不是人才不好招,而是這么小范圍的流動人力資源里壓根就沒有S叔想要的成型人才,不過有潛力的好苗子應該還是有的,S叔招這樣的人應該會好招一些(我感覺我應該算是有潛力的吧,不招我可能是我不夠帥)
從S叔招聘這個事兒來看,想挑選一個可以完全匹配公司的人才難度還是蠻大的。
所以為什么大多數公司都要搞招聘后的上崗培訓和考試,短暫的培訓可以在忽略時間積累的前提下,讓企業(yè)發(fā)現(xiàn)應聘者有沒有成為人才的潛力。
別忘了那個概念,人才=聰明人+專注+個人認知+時間積累
其實每個公司都想要招人才,但是絕大多數已經成型的人才基本上都有固定職位,有穩(wěn)定收入,哪家公司都不會因為薪水的問題放任公司最優(yōu)秀的人才白白流失,人才流失的代價往往會對一個公司或者企業(yè)造成很嚴重、無法避免的傷害。最好的例子就是飯店換廚師,理發(fā)店換發(fā)型師,足療店換技師等等。(社會經歷太多,就不一一敘述了)
其實啊,招聘一個員工跟談戀愛沒有什么區(qū)別,雙方認知和做事理念的同步很重要,沒有這個前提,即使招聘到了很厲害的人,但是理念和做事風格不同,輸出的內容和作品也會大打折扣。
再說薪水,這個東西吧,重要也不重要。打個比方,我給你的錢比別人多,你就要和我談戀愛?這聽上去沒有道理吧,我怎么感覺像是在嫖娼。當然,除非薪水超出應聘者心里預期太多(你有錢,你任性,嫖就嫖嘛)。
當然,我沒做過HR,也不是很懂人力資源學。但是我勉強算是自己創(chuàng)業(yè)過,這篇文章也只是發(fā)表一些個人的愚見而已。
PS:最后給S叔一點點的小建議哦,欲速而不達,S叔不妨每天都在群發(fā)的二條或者三條貼上團隊的招聘信息,總會有適合的大魚上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