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壇百花齊放,名家迭出,不僅有“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更有“詩鬼”李賀。他的詩作卻奇崛深邃,出人意表,為時人激賞,后人仰慕,“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流傳不絕,深入人心。然而,李賀一生仕途蹭蹬,抑郁不得志,27歲便抱恨而亡。他的早逝,與他自小體弱多病,寫詩嘔心瀝血不無關系,但更是因為仕途不順,畢生苦悶而致。
李賀自幼才思敏杰,七歲能詩,擅長“疾書”。貞元十二年(公元796)著名詩人韓愈、皇甫湜造訪,李賀援筆寫就《高軒過》一詩,韓愈與皇甫湜讀后大為贊賞,李賀自此名揚京洛,其時李賀尚且年少,十五歲時,李賀就已經與當時著名的詩人李益齊名了。
唐憲宗元和初(806年),李賀身負盛名、滿懷希望來到長安,參加進士科舉考試。不料竟被人舉報,說他不避諱他父親“晉肅”的名諱,參加“進士”考試。因為“晉肅”和“進士”同音,那時對尊者長者名字的避諱是很嚴格的。韓愈還特意寫了一篇文章為李賀辯解,然而無濟于事,李賀被迫憤而離去,自此永遠與科舉無緣,這對一個只有科舉一途晉身的寒門士子來說,無異于剝奪了政治生命。這個意外的打擊使詩人終生坎坷。信心百倍而去,滿懷失望而歸,在回鄉途中,朋友設席招待,詩人借酒興創作了著名的《致酒行》,抒發自己的哀憤之情。
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
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
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
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
少年心事當拿云,誰念幽寒坐嗚呃。
我潦倒失意,唯有借酒消愁,主人持酒相勸,以身體為重。當年主父偃西向入關,資用耗盡,滯留異鄉,家人思念,折盡門前楊柳。我聽說馬周客居新豐之時,天荒地老無人賞識。僅憑一紙上書,就博得皇帝垂青。我現在正是失魂落魄之際,忽然聽到雄雞一叫,天下大亮。少年當存凌云壯志,誰會憐惜一個困頓不堪,自艾自憐之人呢?
詩中提到的主父偃,是西漢時臨淄(今山東臨淄)人。出身貧寒﹐早年學習縱橫術,后學《易》﹑《春秋》和諸子百家。在齊地受到儒生的排擠,于是北游燕﹑趙等諸侯王國,但都不受歡迎,所學不得施展。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西入長安。謁見當時炙手可熱的大將軍衛青,衛青對主父偃的才華十分欣賞,多次向漢武帝推薦,但是漢武帝置之不理。主父偃滯留在長安,所帶盤纏資用全部用完了,只好到處打秋風,混飯吃。時間久了,搞得大家見到他就躲,對他十分厭煩。無奈之下,主父偃只好硬著頭皮,直接上書漢武帝劉徹,闡明己見,以求召見重用。主父偃抱著忐忑的心情等待著消息。沒想到當天就被召見,漢武帝還感嘆相見恨晚,當即把他與徐樂﹑嚴安同時任命為郎中。不久又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四次提拔﹐可謂榮寵之至。
與主父偃一樣先窮后達的還有唐初的馬周。馬周年少而孤,家境貧寒,好讀書、性不羈,不為州里所容。
唐武德年間,馬周好不容易補授博州助教,做了個教育局的局長助理,他沒怎么當回事,整天飲酒混日子,無所作為。州刺史達奚恕多次對他嚴厲斥責,馬周憤然辭職,心想: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于是他在曹、汴之間游蕩,又被浚儀令崔賢首侮辱,基層普通官員素質低,哪管你是不是有水平、有能力!再有思想在基層不實用也是白搭。氣怒之下,馬周素性前往京城長安,做了一個北漂。因為手頭較緊,住在新豐的一個旅店時,又被店主氣個半死。店主對來往商販熱情有加,對馬周卻態度冷淡,不理不睬。馬周要了一斗八升酒,悠然獨飲,店主頗感吃驚。到了京城,馬周寄住在中郎將常何家中。
貞觀五年(631年),太宗令百官上書談論朝政得失,常何是個武官,只知騎馬弄槍,哪里懂什么朝政,只好求助馬周。馬周為常何列了二十多項意見建議,不僅針砭時弊,深中肯啟,關鍵還契合旨意。太宗深表懷疑,他深知常何沒有這種才能,把常何叫來詢問,常何說:“這不是臣所能寫的,是家中賓客馬周寫的。他每次和臣談論,無不以忠孝為宗旨。”太宗當即派人召見馬周,因為急于見到馬周,太宗連續四次派人催促。待馬周到后,太宗和他談得十分投機,當即把他留在門下省值班侍奉。常何因舉薦有功,太宗賜帛三百匹。不久,馬周就官運亨通,扶搖直上,最后做到了監察御史。
主父偃和馬周都是富有才華能力之人,早期都不得志,被人輕視侮辱,后來仕途顯豁,人人貴重。李賀的朋友以二人遭遇鼓勵李賀,李賀這才暫時放下煩惱,重拾信心,精神振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