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巖,位于大邑縣境內高壩村飛鳳山。藥師巖摩崖石刻據考證始建于晚唐開成二年(公元837年),后經五代、宋、元代、明代增刻和修繕,其中多數石像為明代嘉靖年間修葺。
晚唐時期,佛教已經在中國很盛行,深入百姓的生活。他們在陡峭的山崖上雕刻佛與佛的故事,承載了百姓對未來美好的祈愿與人間的煙火。
藥師巖摩崖石刻從藝術性來講,它無法與同時期大足石刻相媲美,更無樂山大佛(建成于公元803年)的恢弘氣勢。但距今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以及十五窟,三十五龕,一千余尊大小摩崖造像,在這方圓百里也是不容小覷的。
如今藥師巖摩崖石刻整體保護不好,風化和破壞很嚴重,雖已搭建風雨棚,也有個別石佛新刷了顏料,但與敦煌、大足等地比,那種科學的、藝術的保護,藥師巖摩崖石刻根本無法比及。
藥師巖摩崖石刻唐代的印記已經很少了,很多都風化了,只留下模糊的輪廓。從內容和雕刻的形象來看,藥師巖摩崖石刻西域的元素已經不多見了,從唐三藏西天取經、八仙過海的石刻故事里,這里已經很中國化了,也印證了大多數石刻都為明代以后的。
陡峭的崖壁上,在一眾的佛像中,許多信徒打魚狩獵的日常也被鐫刻其中。他們敦厚的形態,笑容可掬的表情,糅合了石刻工匠的情感,承載了他對生活祈愿,用他的刻刀記錄了這方土地過往的滄桑與榮耀。
我們從飛鳳山的虎刨泉這邊山道往上爬,因為這邊山勢更為陡峭,距離藥師巖也更遠,需徒步一個半小時。從另一半上去,只有半小時路程。小心翼翼走在荒蕪人煙、雜草叢生的石板小路上,四周草木青翠,空氣清新,深深體會到“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在大汗淋漓之際,遠處隱隱傳來了佛院鐘聲。轉過虎刨泉,一會就到了石窟。
與大多數地方一樣,有佛便有信眾,有信徒便有祭祀,也就有了經營。這里沒有僧人和尼姑,在這里經營的據說是管理人員,我看大概是本地村民轉為保護人員。吃過十五元一位的豆花做的齋飯,頂著烈日下得山來。
那些鐫刻在崖壁上的佛,距今已上百上千年了,佛還是那宗佛,而當初的供養人卻無從查起、不為人知,只有他們當初的善念,為人類留下共同的記憶。
“緣起性空”,是天下萬物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