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到“無”

? ? ? ? 很多人提倡讀經典,本人不才,從小到大不會背多少唐詩宋詞,究其原因,一是當初讀了宋詞之后,覺得大都是情感表達太多,有點無病呻吟,興趣就逐漸淡了下去;二是內心里更喜歡用直白的語言來表達直接的情感,語言習慣不同,含蓄委婉生字僻詞什么的總覺得不如直接表達來得痛快。前話講得有點多了,回到正題,但有些經典,真的并不是看出來的,而是過了那么些年,再帶著閱歷或感觸去讀時,就會自有它的精彩之處。這幾年,就逐漸改變了對經典的看法,經典之所以經典,正是因為它耐看、耐讀、耐品,可以反復咀嚼。比如《道德經》,且不論被后人自行演繹和延伸了多少概念,就講其中的一個有和無的關系吧,近期頗有感觸。

? ? ? 最開始讀它拗口的有無之描述,覺得莫名奇妙,什么車輪因為空才能用,什么陶器因為空才有價值,什么開窗建屋因為空才有用途。這是器之無的妙處。而我則想到另一個事,那就是心之無。

? ? ? 心之無的狀態,并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一種從容淡然,一種笑傲江湖,一種豁達坦然,這種比如修行的大師,比如構建完成世界觀的哲學家,比如行將逝去的老人。自由主義人文精神的興起,以及我們當下傳統文化的流行,都是追求心之無狀態的過程。但我今天不想談情懷,我想說我們都在關注和追求當下精神世界的無,但往往習慣性地不在注意到達“無”的狀態的實現過程。

? ? ? ? 我想,想要實現精神世界的構建,而面對世界的從容,不經歷“大有”,是不能實現“大無”的,一切離開了閱歷的經驗和形而上,都只是轉述別人的總結。張三豐創立太極拳,是因為練著練著,就忘記了招數,心中渾然一體,陰陽圓潤的“大無”境界自然而生;釋迦牟尼放棄王子身份,經歷身體和精神的雙重苦難,終得大成;南懷瑾精通儒釋道,但還是能出世而入世,行走于空靈和世俗之間,方為大師。風雨過后才能見彩虹,所有的“大無”,是一種自然而成的結果,并不是目的。而這之前,不經歷、不嘗試、不改變、不勇敢的話,都不能牽強自欺,哪怕你很像“大無”。

? ? ? ? 講這個事情我想起一件事。有一次朋友聚餐,桌上一位女客,也算是個小文化人,據說博覽群書,特別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勤習苦練,經歷人生兩次婚姻挫敗后現在修成小果,看透紅塵,桌上之間倒也真是溫婉秀麗,對世界觀之探討旁征博引娓娓道來。也許當天那桌都是高人,他們談得興起,我在邊上也算是學習,自然酒就多了起來,最后,這位女客顯了酒態,據說散場后躲在一角泣不成聲,口誅筆伐,儼然變成一名憤青。這是假“無”,自認為看了多的書,好像明白了很多,其實只是增加了很多自己都不知道的偽裝,條件一到,自然崩潰,要知道僅僅婚姻挫敗,只是人生經歷極小的一部分,有井底之蛙之嫌。

? ? ? ? 另外一個例子,在很多文章里,很喜歡引用一些成功人士是如何節儉之類的報道,比如扎克伯格一年到頭穿一種同樣的T裇,開著一輛本田FIT之類,然后感嘆他們對物質的淡泊。其實,他們是經歷對物質的“大有”之后,才會對物質的“大無”理念。試想一下,你對一個乞丐說:干嘛跑大城市里受氣,不要這么辛苦啦,回家到農村,去把自己的那一畝地種好,在湖邊蓋個小房子,釣釣魚,自給自足,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我們想要都要不到!我想,那個乞丐肯定盯著你不作聲,心里一萬只草泥馬在奔騰。馬云在一個視頻里說:“錢我從來不用,錢對我來說根本沒什么意義?!边吷吓涞氖侵鞒秩巳鲐悓幒┿躲卤茽睿ê髞硭诠_場合說,考個北大嘛,也沒什么了不起的)。其實馬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想應該是真誠得一塌糊涂的,錢這種東西,對他確實已經毫無意義。這也是我們為什么看“霸道總裁扮路人遇佳人”或“特種兵穿越古代成帝王”這類主題影視片很爽的原因,總是帶著自身已有的極度豐富去占領別人的欲望短缺。

? ? ? ? 所以,經歷對一個人的幸福感養成,對人生自我的尋找,太重要。所有教你三觀的書籍,都比不上讓你勇敢去做一件自己想做但一直猶豫不決的事情來得讓人感悟更深,和更多。而反過來,當你經歷了一些事,再去閱讀前人的智慧,那才是智由心生,慧自心來,體悟的那一刻如高潮般顫抖,醍醐灌頂,淚流滿面。王陽明被迫害到貴州龍場,卻悟道心法,頓悟并不是因為時間關系,而是因為前期的經歷、挑戰、痛苦,在那一刻身心交融。

? ? ? ? 建議所有的年輕人,不要辜負美好的年紀,不要為一時的慵懶而貪圖固守,趁還有時間,還有犯錯和改錯的機會,去做自己愿意做、喜歡做的事情。建議所有為現狀不滿而掙扎的人,不要一邊抱怨一邊繼續麻木,只要你不是垂死,就還有機會,還有時間去經歷,去改變,只要你有這個能力,有這個熱情,一定會不留遺憾。因為我們當下是一個最合適尋找自己的時機:和平的社會,穩定的執政,變革的技術,創造的機會,多變的跨界。哪怕做一個極為普通的人,也要做一個自己愿意的人。

? ? ? ? 最后,要去實現“大有”,還有一個底限,那就是責任和道德。改變和勇敢不是讓人去肆意妄為,轉變和選擇不是讓人去傷害他人不負責任。

? ? ? ? 思者為苦,苦者為尋,尋者為變,變者為豐,豐者為定,定者為無,無者方為大智慧。

2017年11月30日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