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譯文]
政治寬厚清明,人民就淳樸忠誠;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里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呢?它們并沒有確定的標準。正忽然轉變為邪的,善忽然轉變為惡的,人們的迷惑,由來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時空對話]
在本章,老子告訴人們要用辯證的思維分析政治、社會、人生方面的問題。
老子首先列舉出治國理政方面的辯證關系的例子:
1、其政悶悶,其民淳淳。(政治寬厚清明,人民就淳樸忠誠)
2、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
進而提到人們最關心的禍福問題的辯證關系:
1、禍兮,福之所倚。(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
2、福兮,禍之所伏。(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里面。)
通過對上述事例的分析,總結出事物的辯證關系:
1、正復為奇。(正的可以忽然轉變為邪的。)
2、善復為妖。(善的可以忽然轉變為惡的。)
在這里可以看出,老子已經發現了事物相互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盡管沒有提出這種轉化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才互相轉化,不具備一定的條件,是不能轉化的。
禍可以轉化為福,福也可以轉化為禍,但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是如此,例如主觀的努力或不努力等,都是條件。
在這里似乎按照老子所講的,好像不必有主觀的努力,禍自動也可以轉化為福;雖然有主觀的努力,福也必然轉化為禍。這是不合事實的。
總而言之,在這里老子認為對立面既然互相轉化,因此就很難確定那一方面是正,那一方面是負。也就是老子說的:
1、孰知其極:其無正也。(它們并沒有確定的變化標準。)
2、人之迷,其日固久。(正因為事物的對立面可以互相轉化并且沒有確定的變化標準,所以人們的迷惑,由來已久了。)
最后,老子干脆告訴大家,既然事物的對立轉化那么的難以預測和判定,我們就采取“任你千變萬化,我有一定之規”的方法來處理問題,也就是說,我們管不住事(事物的變化發展無法掌控),那就管好自己,盡可能地趨利避害:
1、方而不割。(為人做事正而不生硬。)
2、廉而不劌。(為人做事有棱角而不傷害人。)
3、直而不肆。(為人做事直率而不放肆。)
4、光而不耀。(為人做事光亮而不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