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幾個周華波?
自打懂事之后,我就很少對人說“再見”,記得識字不久后,對這個詞語總抱有奇怪的感覺,一直到現今都保有這種感覺。也許是漢字的博大,才一直理解不了這個簡單的詞語。
每當朋友之間道別時,說的大概都是“再見”,我猜測應該有兩種意思:一是希望這次離別之后能夠再次遇見;二是對這次的旅途做個結束符。但是我卻極少使用這個詞語,因為我覺得它傷感且過于正式。我一般會對朋友說“回頭見”、“走了”、“拜”;我覺得這類詞語對于我來說容易接受,并且不會造成過多的傷感,氣氛也相對較輕松。
我們行走在這世界中,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也會遇到各式各樣的路口,不管怎么去避免,總是會和身邊的人揮手道別。有些人能在下個路口再次相遇,而有一些卻永遠的消失在彼此的世界中。再者,如果是相遇了;還會是我們熟悉的彼此嗎?這個我們都不得而知。我們作為人,其實都是自私的;希望將友好的人和美好的事物留于身邊,不再見。但是常常事與愿違,留于我們身邊的都只是自己的孤獨,陪伴自己到最后的也只是腳下的影子。就如,哪怕是我們最愛的人;在生命的盡頭時,也只有是自己上路。
每當我聽說身邊的人有誰要離開時,心里都會有種不舒服的味道;我會去考慮再次見面的幾率會有多大,再次熟悉的幾率又有多大。如果幾率非常非常小的時候,我就會用“再見”來結束我們之間的旅程。這就如周杰倫在《說了再見》中唱到的“說了再見 才發現再也見不到”,但是我卻恰恰相反,先知見不到,再說再見。估計會有人說“世界很大,其實很小,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用“估計”來做定論的”,這樣見解也是對的,但是再見之后的再見真的還能像之前相識那般“熟悉”嗎?這個答案就得留下在親自體驗中回答了。
有時,靜下心細細品味這“再見”,心里對其非常的恐懼。試想,一個曾經無比親近的朋友就如此消失;就如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見到過這樣一件事:在地鐵里,擠著一群無精打采的下班一族;其中有個女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并不是她多有魅力,她與其他人一樣,我注意的是她的手機。她做的事情也是這個時間點一般人都會用來打發時間的----用手機看電影;可是她手機卻一直來微信消息,我估計是她的朋友;但是她卻一直未搭理,一直到不知道是第幾條跳出時,她終于切換進消息界面了,可是她只是瞄了一眼就退出了。繼續她的電影。我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可是她朋友卻選擇打電話給她了,而她卻將手機鎖屏后等待電話自動掛斷,之后又翻出電影。我真想對她說,你應該慶幸有如此一個朋友,如此不屈不撓的想要得到你的消息。在這個只有10086才會給我們發消息和推銷才會給我們打電話的年代,應該好好對待身邊的每一個值得的人。可以偶爾對身邊的人發小情緒,卻不要對他們視而不見。因為他們終有一天會選擇離你而去,當他們對你說出“再見”之后,應該是再也不會再見了。
不可否認,我們也必須去結束一段旅程,這樣才能開始一場新的旅途,重新去結識新的人,結交一些新的朋友,經歷一些從前認為很可怕的事情或是開始一段新的感情;這些幾乎每天都在生活這個大劇院上演著。拿起手機翻翻自己的朋友圈,能聯系的又有幾個?起身看看周邊的人,想開口的,又能有幾個?
一些人相逢和告別,宛如夏季那一場場的及時雨,來匆匆去亦匆匆;那些約好要同行的人,駛過年華的月臺,最后消失在時間的渡口。我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