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談談百度貼吧的成功吧,個人認為有天時地利的因素,但最核心的還是人和。貼吧之父俞軍在設計貼吧之初就給出了兩條軍規:
一條是給用戶創造價值就是一切產品的本源。
這一條俞軍完成的很不錯。毫不客氣的說在wap時代,貼吧是手機能訪問到的最好的社區,沒有之一。其功能豐富,頁面簡潔,加載速度也快,還很省流量。俞軍在當時也像張小龍一樣的克制。比如說可以設置成讓別人無法關注你。這在粉絲經濟的大時代面前,這個功能簡直就是互聯網理想主義的延續,也是百度貼吧最后的良心。
第二條是:產品設計的本質是利益分配。
俞軍走了以后,貼吧成了什么樣我想大家都有目共睹,無需多說。其實無論是唐巖還是俞軍還是張小龍還是陳一舟,社區類乃至社交類的產品再怎么折騰也只是個工具,社區必定沉淀內容,社交必定沉淀關系鏈,沒有誰能替代誰,但有一點是不會變的,那就是他們只是一個商業模式上的獲客工具。
在有了用戶之后,再導流到真正賺錢的業務上,如游戲,如直播,還有時下正火的數據生意,這才是正道。
適當加些廣告我們毫無怨言,但是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必定會克制廣告變現的沖動,因為無論是大幅廣告還是開屏廣告,亦或生于移動端的時間流廣告,不論廣告詞寫得再科學,配圖做的再性冷淡,對于用戶來講那都是一種干擾。可能有人會說用戶不是不喜歡廣告,而是這些廣告要符合自己的需求。其實這是個偽命題。
按照場景理論,我之所以會到貼吧就是來看帖的,我之所以用微信就是要交流的。買東西我會去電商平臺,在客廳里做飯,在臥室里拉屎就是用戶反感廣告的天然誘因,因為這個場景不管在哪里都站不住腳。
換而言之,只要有蚊子在你周圍轉圈,它就是長得再像金絲雀但它還是一只蚊子,這一點永遠不會改變。用戶對于廣告的忍耐力永遠有一個臨界點,但他不會告訴你,只會憤怒逃離。
對于這一點,騰訊想得非常明白。騰訊去年總收入1500多億,微信的效果廣告收入僅為51.68億。
網易則是屬于想明白了一半。它的網易云音樂里面干凈整潔,籠絡了一大幫文藝青年,也成為了丁三石口中自己的移動互聯網船票。但另一方面,他的163,126郵箱里卻塞滿了自家的廣告,因此反而被QQ郵箱超越。但從收入模型來看,他的電商和游戲依然增長強勁,所以丁三石還活得很舒服。
夢想實現家認為把用戶體系和盈利體系分開是平臺公司的生存之道,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收入模型。雖然在廣告里插博文的微博和文章里插廣告的今日頭條也能賺錢,但因為其本身業務單一,不靠廣告就得喝西北風,所以勉強能理解。
而百度卻不一樣,他有上百種產品與服務,但是在線廣告卻還是其主要收入來源。對于百度來說,廣告收入就是其資源詛咒。對于百度貼吧來說,廣告就是其明知不能為而為之的毒藥。
自從百度貼吧啟動商業化以來,沒有一步是走得順的。核心的問題是,百度根本沒有搞清楚自己的位置。
百度貼吧不是門戶。門戶的二級頁面隨便你賣,用戶是不會關心的。由于它的技術與內容都來自于門戶,最多門戶的內容變差了大家走了就是了。貼吧卻不一樣,它的價值是廣大吧主和網友提供的集內容、關系鏈和興趣的合集,而不是百度提供的貼吧模板。
事實上,就是因為百度提供了貼吧的這項服務,用戶才會來安營扎寨的。換言之,服務與用戶是等價交換的,而用戶所產生的內容和誰建立了怎樣的聯系與服務商半毛錢關系都沒有。平臺方要是想和用戶尤其是吧主一起獲取收益其實可以談授權,也可以談分成,但一言不合就把吧主撤銷就屬于流氓行徑,是明搶。(待續明天繼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