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鵬是我一個遠房親戚的孩子,按輩分他應該喊我“姑奶”。我第一次見他是在他二三歲的時候,那時他剛牙牙學語,衣著整潔,見人很有禮貌,親朋好友都夸這孩子真懂事,將來必成大事。
時間過的很快,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到了另一個城市參加了工作。逢年過節才回家看看父母。因為鵬鵬不是直系親屬,他們家人也不經常到我父母家,所以也很少見面。上個星期,我回老家,碰巧遇到鵬鵬的媽媽在我父母家里,眼角有淤青,手上也有抓痕。就急忙問怎么回事。我不問還好,一問起來,鵬鵬媽媽哭的淚人一樣。
原來鵬鵬在三歲之前一直是個聽話懂事的孩子,用他媽媽的話說“一個莊都找不到這么好的孩子!”就在快四歲的時候,有一天他正在玩耍時突然倒地,口吐白沫,渾身抽搐,父母急忙把他送到醫院,多方檢查確診為癲癇病。
醫生告訴他們以后要多照顧孩子的情緒,盡量不要讓他生氣,不要讓他激動,多注意休息,身體營養要跟上,這樣就能減少他犯病的次數。病癥發現初期可以用藥物維持,將來年齡稍大可以到大城市做手術,還有痊愈的希望。
醫生的話就是圣旨,對于只有一個兒子的家庭,孩子從此成了家里名副其實的“小皇帝”。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切都圍著孩子轉,處處聽孩子的,聽不得孩子哭一聲,恨不得要星星不給月亮。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稍不如意就摔桌子摔板凳,給父母臉色看。父母也不舍得動孩子半根手指頭。
上初中有一次想買一套名牌運動服,需要一千多元,媽媽沒同意給他買,結果他回家用剪刀把自己正在穿的外套全部剪爛,扔在媽媽的臉上,然后離家出走了。全家人都嚇壞了,開始發動所有的親戚朋友地毯式地尋找。最后還是一個農工班車的司機說上午10點多時見過這個小男孩坐車進城了。
一直到晚上,焦急的親朋好友才在一個夜市攤上看他一邊吃擼串,一邊玩手機。像沒事人一樣。親戚打電話把他媽媽叫來,他見到媽媽第一話就是“你給不給我買那套運動服,不買就不回家!”媽媽為了讓他回家不得不同意他的要求。結果第二天硬是逼著媽媽給他1000元錢,自己去買了那套運動服。
前幾年媽媽和爸爸陪鵬鵬去上海做了根治癲癇的手術。手術很成功,手術過后從沒有犯過病,家人緊繃的神經也放松了。
去年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鵬鵬結婚成家了。按說這結過婚應該像一個男人一樣有擔當有責任,也該懂事了??墒怯龅绞裁词律圆蝗缫?,他還是對父母吹胡子瞪眼,沒有半點尊敬和敬畏。
前一段時間,他媳婦和他媽伴了幾句嘴,回娘家了。他知道后,非逼著他媽去把他老婆接回來。他媽堅持不去,結果他對著媽媽臉上就是一拳,媽媽當時就和他撕打在一起,媽媽邊哭邊嚎:你小時候有病,我遷就你,什么事都聽你的!現在你長大了,病也治好了,翅膀也硬了,開始打我了是不是,我怎么就養了你這個白眼狼!母子的戰斗最終在鄰居的拉扯中結束。
孩子有病,父母當然著急,為了配合治療,當然也要遵從醫囑的要求。但是也不能無底線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呀!最起碼父母的威嚴還是要有一點的。常說“三歲看小,七歲看大”,七歲之前是孩子三觀認知的關鍵期。如果那時不給予正確的引導,孩子很容易走上歧路的。等到孩子大了,性格認知都已定型,再想改變是很難的。
前一段時間新聞播放一個得白血病的小男孩,非常任性?;熎陂g非要吃辣條,由于孩子生病,父母看著可伶,心疼孩子,不顧醫生的反對,偷偷給孩子吃了很多辣條,結果沒過幾天,孩子就去世了。留下哭天搶地傷心欲絕的父母。
孩子生病了,父母給予孩子更多的呵護和愛是應該的。但是愛孩子并不是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不是過度的溺愛。常說“溺愛出劣子!”這種過分的溺愛不是愛,是害了孩子呀!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愛,并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他什么,也不是給他很多錢滿足他所有的物質需要,而是給孩子一種精神上的溫暖和鼓勵,讓他明白父母的苦心和希望,同時改變自己目前的行為狀況。
養育孩子也是父母一條修行的路,所以父母要一邊走路一邊學習,才不至于把孩子養成忘恩負義的“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