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過后下水道泄露了理財的“天機”

每年夏季,暴雨讓不少城市成“水城”,人們對于城市優良排水系統的渴望又一次被激發。近年,暴雨一直襲擊著我國,特別是南方地區,降雨的特點是雨勢急、猛、持續時間長,這使得各大城市的排水系統面臨嚴峻的挑戰,排水設施不完善帶來的災難比暴雨更加嚴重地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使人們遭受不可挽回的生命、財產損失。建設排水系統對暴雨進行風險管理是政府的事情,我們在暴雨背后想到了理財。此時下水道卻無意中泄露了理財的天機——“理財有道,風控先行”。

一、風險管理先于追求收益

2016年汛期一些地方因暴雨引發城市內澇,然而青島卻火了。同樣是汛期,青島卻依靠地下管網成為“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原因何在?因為青島在100年前一直在做風險管理-德國人占領青島17年間,沒修別墅,沒蓋大樓,卻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先把下水道給修好了。之后,青島充分借鑒了德國經驗地下管網系統建設從來沒有停止過。截至2015年底,青島所轄六區排水網總長度約6993公里,排水管網建設標準和密度在國內處于較高水平。所以在暴雨風險來臨時青島憑借者之前的風險管理系統-完善的排水系統是青島免受內澇的危害。

家庭理財也要像青島一樣,先建好自己的“下水道”。“下水道”其實就是理財中的風險控制。理財首先考慮的因素也應該是風險,而非收益。我國理財市場中百姓經常先考慮收益后考慮風險,甚至不考慮風險。所以,才會有“你惦記別人的收益,別人惦記你本金”的悲劇不斷發生。理財其實是在管控風險的前提下,給本金足夠的時間,追求本金應有的“價值租金”(理財的合理收益)

當今理財市場上越是高收益的產品面臨的風險越高。風險具有客觀性、普遍性、不確定性、可測性和發展性。我們要在一個有風險的環境里要進行風險管理從而把風險降到最低。風險處理的措施有風險回避、損失控制、風險自留和風險轉移。在個人、家庭、企業開展風險管理過程中,保險是風險轉移的有效手段。人身面臨的風險——疾病和意外。家庭理財不該先顧著買房買車而是應先做好人身的風險管理。如果人身遭遇了風險,我們該怎么辦?靠自己的老本?求助于朋友?靠社會救濟?還是聽天由命?顯然,這些都不是最有效的方法,要借助保險轉移風險。相當于給自己的財富蓄水池加了層防固墻。

二、風險管理優于追求收益

維也納的地下排水系統在二戰中損失較重,而重建與擴建也一直沒有停止。如今,維也納的下水管道能夠處理98%的城市污水。同時他們也推出了下水道旅游項目,將電影《第三人》投放在下水道的拱璧上,將下水道打造成城市的文化特色。

百姓理財如果風控先行,也會像維也納一樣在風險管理上付出后,除了帶來防范風險的效果還會帶來額外的利益。風險管理優于追求收益在保險規劃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通常,在保險實務中保額一般都遠大于保費,購買保險后不但終身擁有分散風險和補償損失職能,還會有額外融通資金職能、儲蓄職能、資產保全職能、避稅職能。因此百姓理財要做好人身的風險管理充分發揮保險產品的杠桿作用。

暴雨后下水道泄露的理財天機——不求收益曾經擁有,但求本金天長地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