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句話特別流行, “一切產業皆媒體產業”,語出自媒體人羅振宇。
這種振聾發聵式的標題,試圖給人醍醐灌頂的效果,但結果還是知者自知,不知者終究混沌。類似的說法還有“一切產業都是娛樂業”,“一切產業都是創意業”等。
這種句式很像“一樹一菩提,一沙一世界”,“道在屎溺”,你總是可以在尋常生活中發現真理,很多人聲稱在喝茶中悟出了道,也有人通過嗑藥打開天眼。我也相信很多時候,專注和靜思是需要借助道具的,達摩一個人在山洞中面壁九年,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但道具本身并不會提供思想,要說有,也只是我們內心的映射,毛姆說“即使剃刀里面也有哲學”,就是這個意思。
說一切產業皆媒體產業肯定是太絕對了,但細究起來,還是有道理的。
1、我們在評價一個產品好不好的時候,經常會說到它能不能形成口碑傳播,這種口碑傳播的效應就是產品或服務里面的媒體屬性在發揮作用。
2、產品的媒體屬性來自于極致。最近風頭正勁的googleglass、特斯拉電動車都是這樣的產品。這種顛覆性產品太難?那就看看把普通路由器改造成為一款上網神器的極路由,或者看看黃太吉煎餅、野獸派花店、南食召這樣小而美的東西。
3、這些產品的共同特點是創新。在說到創新的時候,我們一般總是把蘋果手機、特斯拉電動車這樣的革命性產品視為創新,卻忽略了南食召這樣的創新。從無到有是創新,無需到有序是創新,混搭和跨界也是創新,野獸派和南食召就是很典型的混搭或跨界式創新。
4、 所謂混搭和跨界,就是科技和人文的交互。說起來很容易,但背后卻是兩種認知世界的方式(這個可參考B座12樓文章《我很好奇,喬布斯有沒有看過這本書?》),設計產品的功能需要理性的認知,讓人愛不釋手則需要浪漫的認知,兩者要結合,對喬布斯這樣的天才也并不容易。
5、產品的功能指向了用戶的痛點,產品的人文內涵指向我們的情感,在體驗經濟時代,產品本身只是道具,獨特和愉悅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6、產品和服務,一旦在功能之外還能獲得消費者在情感上的認同,就有了自傳播的可能,這種可能也就是它的媒體屬性。
我們做投資的在看項目的時候,經常會用性不性感來評價,而性感,其實是順乎自然使人愉悅的另一種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