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6

這是錢穆先生很久以前的書,1961年的,但即使在今天讀來仍然有所教益。

這本書從一系列基本方法論的角度講如何理解中國歷史,第四講“如何研究中國經濟史”最有深意,錢穆提出了一個判斷經濟發展合適度的標準,謂之“經濟之水準”,這個水準就是“人生必需的限度”。

低于水準的經濟模式是必需的因而是合理的,它不僅滿足人的生活需要,對人生也有積極價值,而超水準的經濟模式比如現代經濟模式則是無限制的發展,對人生并無積極價值,甚至有害,“只提高了人的欲望,但并不提高人生”。

錢穆相信,低于水準的經濟模式就是古代中國對經濟的理解,其中暗含一種優于現代經濟模式的深謀遠慮,按照今天的語言說,就是考慮到經濟在歷史長時段中的可持續發展和良好循環,不是反對發展經濟,而是把經濟發展限制在生活必需的范圍內,自然欲望的滿足度可以越來越高,生活可以越來越好,但不會去人為制造越來越多的新欲望,乃至自然無法承受。

書中有趣見解還有許多,例如關于“社會”的理解,society 比社會一詞的含義多得多,因為society不僅僅是社和會,而是構成一種生活方式的所有因素,生活結構、關系、規則和認同,可以說,一個社會意味著一種生活。

錢穆認為,society更接近于古代“鄉”的意思,是許多家所組成的鄉,所謂家鄉。

中國在世界各地的移民始終是中國人而沒有變成外國人?因為中國人不僅移民,而且把“鄉”移過去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