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清單】done @20161215
清單要在早上第一件事做,并且一定要寫上完成時限。否則都是白列
【每日一悟】
今天工作不算忙,于是白天利用休息和中間時間,繪制了第一版的線條作業(雖然不太滿意本不想上傳打卡平臺(主要是想看問題所在,完善后再上傳的)但最后聽了老師的話,讓平臺記錄自己的成長足跡,于是厚著臉皮上傳了。晚上一回來就用馬克筆迭代了2.0版。一天的繪制又有了些新的感悟,希望每天把感悟記錄下來,不斷總結提升。
一、繪制過程中的疑惑,老師的解答
1、【分枝繪制順序】:關于“先畫滿所有的一級,再畫二三級”還是“一個一級分支里所有的內容都畫完再畫下一個分支“ 不強求一致,兩種順序都可以,看個人習慣
2、【文字的書寫順序】不管左右頁面都是從左到右。
3、【線條的繪制順序】右邊頁面從左到右→,左邊頁面從右到左←
理由:第一,從原理上說思維導圖是記錄思路導出的過程,所以都是從中心圖發散出來的,所以一定是圍繞中心圖的順序來進行思路呈現
第二,從技法上說,等你開始繪制導圖作品時候就知道,左邊頁面線條只能從右到左繪制,才會繪制得比較順利,原理同上。
二、個人感悟:
1、【練習線條順序】畫線條的時候將自己的思維置身正式畫圖的時候,按照順時針方向開始
2、【不單純的模仿】,要思考每個樹枝實際要表達的含義:想想自己在畫一幅有實際內容的腦圖,這樣畫起來就不會太被動,純粹的照著比劃去臨摹。這樣更有利于后續的進步和發揮。不然沒有了臨摹自己脫稿畫的還是不好。
3、【不強求對稱】在我做線條練習以前,我自己做腦圖梳理分類的時候,可能是強迫癥的習慣,我總覺得同一大類的每個分枝點下面的分枝個數應該是一樣的數目,對稱的。比如自我介紹的“愛好”這個大點來說,我細分了戶外、瑜伽、吃貨這三個二級分枝,我總覺得二級下面分幾級 ,對于這三個愛好來說應該也一樣才是。本來也許瑜伽那個二級以下的分枝,我可能沒那么多內容想寫的,結果為了對稱好看,我就硬生生的又擠出一個。
除了本身邏輯上分級的數目不同,現實中不對稱的情況很多,要根據實際的內容做梳理。如果覺得一個弧度(一個關鍵詞)沒法完整的表達那一點,就多畫一個不分級的弧段,增加關鍵詞 來表達
4、【先做,再問】邊做邊思考,邊總結。不然別人說再多,自己不實踐體會都是沒用的。(剛開始我在沒開始畫之前,總是希望老師先把關鍵點告訴我,發現老師沒說是對的,很多東西要自己體會一遍,感觸才更深。當你自己摸索了,不斷的試錯,過程中總結了70-80%,再聽老師錦上添花或者糾正,那得到的90%以上都是自己的東西了。如果反過來,自己擁有的是0,全部指望從別人那里得到經驗,即便別人吧自己畢生經驗都傳授給你,如果自己沒有用心去實踐并思考總結,只是機械的照搬,真正轉化為自己的估計也不會超過50%。
三、版本反思總結:
1.0版の纖維筆:
不足:
1)空間分配布局把握的不好,預判性不足,容易造成其它版塊不夠位置,或者布局不合理。(初步改進:先畫一級大分枝,吧大版塊先布局。但感覺還是會有影響。畫的太小也會是個原因)
2)線條太小、下筆太重,節點處有黑點;弧線太生硬,不夠優美
3)左邊,還是習慣從左向右→畫,不然總覺得好別扭,畫出來的都不成弧形。
2.0版の馬克筆:
【已改善】
1、【力度】:逐漸開始找到一點“下筆快落筆輕”的感覺。(開始還擔心輕的太飄了,沒想到老師說就是要這種感覺。(雖然是偶然,但至少也有點感覺了,所以還是很開心的)還需要繼續練習找感覺,讓偶然的標準成為常態。
2、【大小】第一版,用纖維筆畫的比較小,不夠大氣。迭代的2.0版直接用馬克筆的細頭畫的,放開了些,更大氣。
3、【繪制順序】用馬克筆已經逐漸習慣兩邊都從根部畫起(尤其是左頁,1.0版很不習慣從根部右向左畫起。擔心纖維筆還是不太習慣)
【待改善】
1、【空間布局和美觀】:增加布局預判性,線條長度、粗細盡量均勻~
2、【筆力、節點黑點】:學會用“腕力”來實現“下筆輕”,避免節點,也能讓弧度更漂亮~
(以上心得有感于自己的練習和老師、饅頭們的指導,以及伙伴們的靈感!再次感謝~希望我的分享對大家有幫助,讓我們一起成長進步,在導圖研習之路不斷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