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主講老師
? ? ? ? ? ? ? ? ? ? 遼陽邊義
2017.10.28
大家晚上好,今晚繼續由我為大家進行詞律解析之《秋風清》。
《秋風清》又名《秋風詞》、《秋風辭》、《秋風引》、《江南秋》、《江南春》、《江南路》、《新安路》、《汀綠洲》。
[本調序語]
《秋風清》一調始自李白,詞中有“秋風清,秋月名”句,因而得名。《欽定詞譜》卷二:“一名《秋風引》,寇準詞名《江南春》,劉長卿詞名《新安路》”。《歷代詩余》卷二言:“一名《秋風辭》,調與《江南春》同,但起句兩平韻與《江南春》一仄句、一平句為稍異耳”。又另列《江南春》調注云:“寇準自度曲有‘江南春盡離腸斷’之句,故以名調”。清朱斗兒詞名《江南秋》,又有名《江南路》。
關于《秋風清》與《江南春》究竟是否同體。各家詞譜紛說不一。名稱相互混淆不清,究其原因,乃演化過程中出現重名設置。《秋風清》本從唐“聲詩”演化而來,原調在唐即為入樂之詩,絕句體,七言四句。緣于古辭《江南》,別名《長安春》、《江南行》。至宋代化為雜言。北宋寇準又改創一詞,句中有“江南春”、“萍滿汀洲人未歸”等語,從而得名《江南春》《汀綠洲》。至于寇準在創制此詞時,是否見過李白之詞,已無可考。故《歷代詩余》方有“寇準自度曲”之說。
[選解提要]
所以選解此調,一是從中鑒察不同詞風,二是涉及五種體式,究竟屬于同調異體,還是別調相混?古曲不存,雖然難以盡考,但詞格仍在,猶可察別。即從格局角度加以辟析,以鑒其體,較為實際。三是依律立譜以共參考。
[譜例]
秋風清,
秋月明。(與上句對偶)
落葉聚還散,(古風尾,可用平起仄收)
寒鴉棲復驚。(古風尾,可用仄起平收)
相思相見知何日,(七律,一三五不拘)
此時此夜難為情。(七律,古風尾)
——李白《秋風清》(單調小令,三十字六句四平韻)。
[譜式]
中平平
中仄平
中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平中仄平仄平
[句式解說]
起式兩個三字句皆平聲尾而入韻,并對偶,給人一種十分平穩,沉靜之感。接下兩個五言句,皆用古風式句尾,平仄相對。詞語對偶,最后兩個七言句則同為平起式,仍給人以平穩之感。中間兩個五言句,可同時向反方向轉換句式。
[標譜說明]
潘慎《詞律辭典》,以李白、寇準、劉長卿列為三體。亦皆未標平仄變格。這里以李白詞立譜,參照寇準詞。并依五、七言變格常規,而試修變格譜。
[附例]
此調各體詞是否同調,歷來有所爭議。即將涉及個爭議之詞,一并選錄,以資考究,鑒別和解析。
(1)、寇準《江南春》(平韻格另體)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萍滿汀洲人未歸。(單調三十字六句三平韻,校李白詞,首句不用韻)。
(2)、 劉長卿《新安路》(仄韻格)
新安路,人來去。朝潮復晚潮,明日之何處?潮水無情亦解歸,自憐長在新安住。(單調三十仄六句四仄韻)。
(3)、 劉禹錫《江南春》(平韻格,七絕體)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4)、[ 本調律析]
(1)、李白《秋風清》句式及用韻排序為:3、3。5,5。7,7。每兩句為一聯。由三言到五言至七言。字數逐步遞進,井然有序,給人一種步步平穩,一步一個臺階逐步升級的感受。這種格局,別具特色。
《欽譜》按曰:“此本三、五、七言詩,后人采入詞中。其平仄不拘”。此言含糊不清,實際上,李白素喜歌行體,以長短交錯的雜言古風入詞,是他詞繼詩風的一種體現。
(2)、 附例2,寇準《江南春》一詞,乃寇準自制。與李白詞字數、句數皆相同。句式排序,亦為3,3。5,5。7,7。故被視為《秋風清》別體。細察,兩者區別有二,一是韻數不同,李白《秋風清》首句入韻,寇準《江南春》首句不入韻,二是句型相反,凡李白用平起處,寇詞皆改用仄起式,李詞用仄起處,寇詞皆用平起式。李詞創于前,寇詞制于后。寇準創制此體時,是否見過李白之詞無可考,所據樂曲是否同調,因樂曲無存,一無可考。
(3)、 附例3劉長卿《新安路》
其句數、字數、韻數皆與李白詞相等。據悉,排序亦為3,3。5,5。7,7。只是改押仄韻。同調詞中,由平韻改用仄韻者并不鮮見。故亦可視為《秋風清》同調別體。
(4)、 習用對偶為此調重要特征之一,其實兩個三字句李白詞用對偶如“秋風清,秋月明”。寇準詞用對偶如“波渺渺、柳依依”。但李、寇二人對偶風格和手法卻不同。李白詞中秋之為重字,寇準詞中,則用“渺渺依依”疊語詞。各具特色,李白詞“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其末三字“仄平仄”與“平仄平”相對。屬古風式句尾,為歌行體古詩入詞風格。李白詩風慣用古意,故,這兩句以古風入詞。而寇準詞“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這兩句,則皆用常規五言律句。
(5)、 收尾一聯七言二句,李、寇二人皆用流水句不對偶,以求舒展放達。但所用句型亦有別:李白兩句“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皆平起式。寇準兩句“江南春盡離腸斷,萍滿汀洲人未歸”則為平仄對仗。也可見李白偏好古風,寇準則注重格律。
(6)、總體上看,習用對偶。句句成雙,呈33,55,77。梯級增長,形成有短而長、由舒緩到急促的節奏感,為此調三大基本特征。
(7)、 附例4劉禹錫《江南春》為平韻七絕體入詞。其平仄句式及粘對結構關系完全符合七言律詩格式。附例5王健《江南春》則為仄韻古風式七絕多用拗救。此二詞,只是由于調名《江南春》與寇準詞名相同。造成混淆,概非同調。
(8)、 以上諸詞涉及五種體式,究竟屬于同調異體?還是別調相混?。古曲不存,雖然難以盡考,但詞格仍在,猶可差別,我以為自從格局角度加以評析,較為實際。從以上具體解析中看到,大體上,李白《秋風清》寇準《江南春》劉長卿《新安路》等三詞格局相同,體式相近,可視為同調異體,而劉禹錫王健詞,當為《江南春》本調之詞。寇準之詞雖有別名《江南春》與劉、王二詞之七絕體相差懸殊,亦不應混入江南春本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