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九章作業

? ? ? ? ? ? 信陽市平橋二小 ? ? ? 楊磊

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用老子的觀點,你怎么認為孔子講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

《道德經》第十九章經文:“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

意思是,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圣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欲雜念,拋棄圣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于憂患。

有資料解釋說,“絕圣棄智”,是把人頭腦中的權威概念消滅掉,權威這個概念是阻礙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禍首。“絕仁棄義”有兩種解釋:一說:指放棄世俗倡導的仁義,回復到人的本性;二說:不樹立仁義的典型、不倡導仁義的標準,放任人的本性做出獨立的判斷和取舍。其實“絕圣棄智”與“絕仁棄義”,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做好了一,則二不言而喻。二者都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具體地說,“絕圣棄之”,一是不要盲目崇拜; ?二是不要搞個人崇拜。要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以不愧為自己的存在與生命的意義。

記得老師說過,不是因為你有地位才有權威,而是因為你做人處事“和道”,才讓你有權威。在《道德經》第十五講,老師用“高人長什么樣”這一問題,扣動同學們的心弦。隨著老師的生動闡述,我們仿佛看到了“微妙玄通”的高人,孔子、老子的模樣。

在人們的印象中,兩位圣人雖不是當權者,但是他們很有權威,以至于主宰著人的行為兩千多年。帕斯卡爾說:“人生的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是對二圣最好詮釋。

還有人說:一個人的思想高度是取決于這個人的人格,人格取決于這個人的道德,道德取決于這個人日常生活的言、談、舉、止,以及這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事實的確如此。

近日在西南大學參加信陽市組織的名校長培訓,有幸聽到了來自重慶的全國非常有名氣的校長張克遠講課,他說孔子的成就,不在于他的“升學率”以及他的學生成功,而在于他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光芒照澈萬代,“長生久視”。這也正是孔子曾連續十年被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歷史人物的重要原因。

而老子,他的《道德經》被世界七十多個國家翻譯出版,據說在西方國家,《道德經》幾乎是家喻戶曉。老子與兩千多年前騎青牛過函谷關西而不知去向,但是他的“道”和“德”卻與日月同輝。

因此說,不管是老子還是孔子,兩位圣人是思想的權威者。“絕圣,絕仁,絕巧”是老子精英思維的載體之一。包括孔子“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都足以說明他們“誠意正心”仁愛有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憂國憂民。

如果有人質疑,老子、孔子離我們兩千多年了,他們留下的經典,是不是可以全盤被接納或者被吸收?

還是以例為證吧。就拿孔子、老子時代的服飾來說吧,即便現在孔子、老子健在,相信他們也不會再穿過去的服裝了。他們也不再固守過去的觀念去做現在的事情。這說明,服飾是時代的產物,長衫、漢服已經不適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了。我們所要秉承的是圣人的思想,智慧,以及經典背后的原理。總之一句話,是將古代文化進行合理取舍,轉化性吸收,我想與時俱進才是“經典的邏輯,圣賢的思維”的致用。這應該是“絕圣棄智”的最好說明。

關于“絕圣棄智”,佛家說要達到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境界。《金剛經》中說:“菩薩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翻閱了一些資料我才大致理解,所謂“壽者”,就是長者,有地位有權威的人。“壽者相”是指迷信權威,盲目崇拜。破掉“壽者相”與“絕圣棄智”二者互參,都是指要善于獨立思考,不因某人地位高就對他盲目崇拜,不因某人位高權重而過于奉迎,不因某人年齡大而降低評價做人處事標準,更不因某人顏值高而以貌取人。是在告訴我們要保持并善于理性思考,保持獨立意識和自由精神。

壽者相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要與時偕行。時代進步了,歷史在前進,如果我們還用老眼光老辦法來看待新 問題解決新問題,那是行不通的。可著壽者相不管這些,他的想法是:我從前就是用這個辦法解決問題的,憑什么現在就不行了呢?

關于著“壽者相”的問題,我在二小工作很有體會。回顧我在二小從事的學校管理工作,很有體會。二小原本是一所鎮級學校,是經區里綜合改造后轉化為了區直學校的。學校里的人員分新人老人兩部分。一些元老們,由于被學校文化浸潤,思想根深故底,一時跟不上新節奏,比如關于課程設置,關于人員調配,關于管理的一些具體細節等等總是不能和光同塵,常說的關鍵臺詞是:原來就是這樣做的,某某校長就是這樣定的。可是學校要發展,還是應該不斷創新,應該創造獨屬于自己的經典。于是我和大家一起,走出思維定勢,嘗試著“改變”。于是我們有了自己的校本生命課程,有了自己的“分校式年級組五位一體”管理模式,有了更前衛的教育理念,真的形成了獨屬于自己的傳統文化特色。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絕圣棄智”就是不迷信不盲從。同時“絕圣棄智”也不是個人崇拜。

老師說,只有自己有錢,才可以看不起錢。同理,只有自己值得別人崇拜,才可以不搞個人崇拜。換句話說,你自己足夠“圣智”,你才可以有資格“絕圣棄智”。

個人崇拜者,一般見于管理者的自我陶醉。

學習《道德經》,走進老子的精英思維,“致虛極”,“守靜篤”。要在“太上,下之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中進行合理取舍。盡管如第十八章列舉的現象:“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智巧、技能發展進步了,虛偽和權謀也從中滋生了;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于混亂,才能見出忠臣。”可是這也畢竟都是當權者的“無為”、“無不為”的努力方向。找到了原因,也才能對癥下藥。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才是“圣人”的“有為”“無為”邏輯。

但是往往人們不懂老子的“有為”與“無為”,更不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法則,不懂得“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的治世之寶,于是來了功,大包大攬;有了過,東躲西藏,這樣的人看似聰明絕頂,實則糊涂至極。古人云:“攬功而推過,不可同謀共事。

也正是由于他們不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于是在自己做出來一點成績的時候,就開始飄飄然,或者逢人就表功,利用自己權力之便,大勢宣傳,結果把原本積攢的德行折騰的當讓無存。正如《菜根譚》中所言:“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推功攬過,是得人心最快的方式。

應像洪濤老師講的那樣,“用簡單樸實代替繁文縟節; ?用清靜無為代替勵精圖治; ?用相安無事代替奮發圖強。” 即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而且“上下同欲者勝”。干出成績分與眾人、共同激勵,形成“千斤擔子眾人挑,齊心協力共提高”的良好氛圍。

要帶領大家一同走在“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上。要治大國,必先齊小家。可是齊家對于很多人來說也是相當困難的。由此我想起天云老師講的故事:

在同一個樓層里住著兩戶人家,一家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而對門這一家相處了二十多年,感情越陳越香,就像陳年老酒一樣。結果看的久了,這一對年輕人也很羨慕,就去向對門請教:“為什么您們家相處了二十多年這么和樂,我們家確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呢?”對門就說:“因為我們家都是惡人,你們家都是善人,所以我們家吵不起來,您們家天天吵架。”意思是,我們家凡事都找自己的原因,所以都是惡人,你們家遇到事情都是對方的過錯,所以都是好人。這樣看來,小家齊不了,何談治大國?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記住圣人的教誨,“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有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于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就是高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