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蘇大強倚老賣老不靠譜,當你老了,誰是你的依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最近有一部熱播劇《都挺好》,劇中那位蘇大強是一位性格懦弱,自私自利不負責任的父親,網友欽稱他是位老年“巨嬰”。

圖片發自簡書App

劇情反應了當今社會的一些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

蘇大強妻子去世以后,他不是傷心,而是像解脫了一般,他住進了二兒子明成家里。

他變得不會做飯,不想洗澡,把家里搞得亂七八糟,還請朋友來家玩,搞得烏煙障氣。

他向大兒子明哲告“黑狀”,動不動就說他們夫妻嫌棄自己了,挑釁離間他們的感情。

自己亂吃東西,吃壞肚子,還要讓大兒子和女兒知道,想他們都來探望,讓明哲誤會明成照顧不周,完全無視明成和兒媳朱麗對他的好。

拿朱麗還他的錢和積蓄去投資理財,做發財夢,結果被騙,想跳樓自殺。逼的女兒明玉,只好騙他說公安局找回錢了,自己掏腰包還給他。

圖片發自簡書App

蘇大強還逼明哲給他買三居室,二屋室嫌小,不管不問兒子兒媳的實際困難,即使明玉被明成打傷入院,明成扣押入獄。

他關心的還是房子,而不是明玉的傷勢,明成的前途。

并催大兒媳吳非盡快買房,為的是逃避朱麗因為明成的事而對他逼迫,吳非對他看不過眼,放下不管了。

后來明哲拿不出三居室的首付,因為價格比原計劃多了20萬,朱麗又主動跟明玉借了20萬給明哲,明成兩夫妻又因此而吵架鬧離婚。

明成抱怨父親一個人住還買三居室,不管兒子的死活,但蘇大強說這是明城欠他的,不但這樣還要明哲買新家具。

蘇大強還死愛面子,跟老同事炫耀兒子有多么好,說自己不要房子,是兒子非要買的。

一般的父母,都是想辦法省錢為兒子買房給首付,為兒子做家務。而蘇大強是要兒子買房,給兒子兒媳增加壓力與負擔,產生了矛盾。

他知道兒子孝順,利用親情綁架,如果有能力,是未尚不可的。但是能力不夠,只會讓兒子兒媳生厭。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他還倚老賣老,想看兒女都圍著他轉。一個60多歲身體仍健壯的人,不算太老,尚可以獨立生活,不需要別人照顧也行。

但明玉幫他找保姆時還挑三揀四,他就這樣整自己的女兒。

如今,老齡化社會越來越嚴重了,一些健康的老年人,把自己全都寄托在兒女身上,生活上都想依賴別人。

這樣的心態只會讓自己失去意志力,一旦生病,就會一蹶不振。


? ? ? ? ? ? ? ? ? ? ? ? ? ? ? ? 2

說起養老,我有位朋友的母親,在年前去世了。朋友說自他父親兩年前走了以后,他母親整個人就倒下來了。

不想吃,不想動,本來身體就不好,變得更加差了。她賴在床上,不想起床,不想出門,朋友只好請個保姆來家里照顧母親。

他是做生意的,時間自由支配,為了照顧好母親,他每天都回母親家里吃飯,晚上在家里休息。

他有個弟弟,在外地工作,每次回來看望母親,她心情就特別好,還能站起來走動走動,可是弟弟一走,母親又不想動了。

弟弟被弄的回來也不是,不回也不是。

我知道他弟弟是個大律師,工作忙得很,能抽時間回來盡孝已經很好了,一次回來好幾天,可總不能失去工作吧。

朋友的父母,自退休以后家里就請了個鐘點工來做飯、搞衛生,父親對母親,更是體貼入微,平時母親生病都是他照顧,兩個人天天去公園散步、打牌,出雙入對。

父親的離去,讓她感到失去了重心,心里沒有了依靠,雖然兒子也是依靠,可是兒子總不能寸步不離守在身邊吧,畢竟還有工作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去看朋友的母親時,她想了一會才把我想起來,就從床上坐起來聊了一會,說累了,要睡了。頭腦還算清醒,但意志力就沒有了。

當一個人把身和心都托付給另一個人,幾十年來相濡以沫,形影不離,依賴已成習慣,沒有了自我。

當其中一個人倒下了,另一個人失去了支點,沒有了精神支柱,也會倒下。

把精神寄托在伴侶或親人身上,當他離去,親人遠離,也就崩潰了。


? ? ? ? ? ? ? ? ? ? ? ? ? 3

我的鄰居住著一對80多歲的老夫妻,老伯是個位退休老干部,老太太是退休老職工。

他們有四個兒女,個個都已成家立業,事業有成,有的都有孫子了。

兒女都在本市工作,常常回家看望父母,老太太很熱情,有時候還邀請我去她家里吃飯,拉家常,說的都是家長里短,兒女情長。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本來這樣的家庭,她感到很幸福才對,可她時不時會嘆氣,說很孤獨,兒女若是幾天不來,她就打電話去問候,問最近怎么不來了。

她說老頭子總是一個人出去散步、去老干局娛樂,不想與她一起去,不知道老頭子是不是出去找女人了。

我不相信一個80多歲的老頭子會有這么大的魅力。有一次,我出去忘了帶鑰匙,要等老公回來才能開門,我就去鄰居老太太家里等。

老伯正在看新聞,我就打開了手機來看,老伯說:你們這些年輕人就愛玩手機,對新聞不感興趣,不關心時事政治;我說:阿伯,手機有新聞看呢。

那我問你,一帶一路你知道嗎?它是怎么來源的呢;我說就是起源于古代絲綢之路呀,中國的絲綢在古代就出口了,是世界聞名的,當時交通沒有現在發達,分陸路和水路。

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到現在的亞歐大陸,我都跟他大略說了一通,我說我還去過古代的絲綢之路玩過呢。

老伯說算你還知道,其實,我知道的也不多,只是去過那些地方,想了解一下,在網上查了一下資料,買了一本《新絲綢之路》看過。

其實老伯比我知道的還多,他又問我:你知道現在開什么會嗎?開幾天嗎?

我說我知道開兩會,開幾天就不知道了,于是他就跟我滔滔不絕的說起來了。

原來他每天晚上,都看新聞,關心時事政治新局勢,他去老干局跟老同志談的都是這些。

我想,老太太說的話題跟他不同,而且有點啰嗦,想必是老伯就因為這個原因,不想和她一起出去吧。

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精神層面不同,沒有共同話題,是很難玩在一起的。

比如我老公愛喝酒,愛結交朋友,有時候還叫我跟他一起出去,我就是不愿意跟他去,因為我不喝酒,不愛熱鬧呀。

一個人孤獨不可怕,精神上的孤獨才可怕。當伴侶與自己沒有共同話題,只有讓自己精神充盈,有自己的興趣,充實了,才有寄托。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我前不久讀過一篇文章叫《清華名教授夫人陳老師的最后一課—— 過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文中寫的是著名教授趙寶熙的夫人,叫陳司寇,是一位中學退休教師,趙教授在她92歲的時候走了。

退休40年來,她盡量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除了請保姆搞衛生,其它的事情都是自理,不需要兒子常來,不想影響他們的工作。

她讀書看報看電視,做家務,還準備好隨時可以“走”的心態。要盡量使自己減少病痛,過得健康愉快。

她學習一些醫學保健知識,不盲目看醫生,自己摸索保健養生方法,調整心態,堅持運動。

她說,任何企圖依靠在其他人身上養老的夢想都要落空,無論是再好的醫生、再負責任的保姆,或是再孝敬的子女,都不能去靠。

圖片發自簡書App

她愛好文學,哲學,天文地理,戲劇,體育,她關心時事政治,讀書筆記,看電視劇,愛看足球、網球、臺球。

她建立學習計劃和生活規律,把時間安排的滿滿的,不讓自己有空閑時間,在她身上看不到寂寞。

她92歲患上了腎腫瘤,不去做手術,用意念和飲食、理療方法調理,精神上超越生死,與種瘤君和平共處兩年,用行為感染了身邊的老年人。

96歲,她病情加重,各種疾病接踵而來,還是堅持不要兒女送去醫院就醫,她知道去醫院也治不好病。

為了不拖累別人,為了自己爭取走得“快”些的理念,她用斷食的方式提早結束痛苦,捍衛了自己的尊嚴。

六六在文章《為老年,我時刻準備著》里說:總在看中國的宣教片,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說話,甚至為不探望父母還立法。這不是我要的老年——充滿著弱勢的憐憫,無奈地孝道重壓。

我不想讓我兒子一想到出于理法道德不得不來看我就牙疼,我不想讓自己老了以后活在整天期盼兒女孫子電話的孤單里。

人總會老去,這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我們要學會接受“無常”。

網絡有句話:“這世界上什么都不是自己的,唯獨身體是自己的,要學會照顧好自己”,而我們要從現在開始養成好習慣、培養好興趣,而不是從老年開始。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因為好習慣不是你想有就有的,他需要不停地堅持;興趣不是你想來就來的,他需求不斷地學習。當你老了,可以依靠的只有你自己啊。


聲明:圖片來源于網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