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大部分人類如廁前要醞釀一番,我讀書之前也是如此。尤其在大學期間,常常要看厚厚的文獻和資料,我必是先泡杯英式奶茶,佐著幾塊巧克力曲奇。奶茶一定要放三小匙白糖,儀式般地順時針三圈再逆時針攪動三圈。最后小呷一口才心滿意足的把小匙放在一旁,翻開膠訂的A4大小的文獻,在腦中排列組合著26個字母。那時的讀書體驗是不甚愉快的,我甚至因為不想再讀枯燥的文獻和寫長篇的論文索性放棄了碩士的申請。可憐的,明明是理學學士竟落得如此下場。但如某些球技很爛但姿勢一定苛求優美的年輕人,我讀書之前也一定要窮講究一番。為了能更舒服得看書我有一套自己的心得。
首先要把書籍分類,一改之前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的毛病,現在的我買書更為謹慎。小說一類除非是真心誠意想一讀再讀的經典購入硬裝書以外,其余都用kindle買電子書。尤其是那些已過百年版權期限的英文經典,kindle上大多有免費的公版書。經管類的書籍其實也可以買電子版,但電子書的價格往往與紙質版相差無幾,這就得深思熟慮一番再做決定。哲學論文類一定要買紙質書,看不懂的可以持續地翻看之前的篇章,精準到那一段那一句,再看看這章內容,首尾呼應也就看明白了。電子書可達不到這快狠準的效果。雜文隨筆類可更要買紙質書了,看到感同身受的文字一定要用手指觸碰著,一句一句地看,念進心里。再執筆在空白處寫下感同身受的經歷及心情。天馬行空一通抒發起來,往往寫得比作者的篇幅還長,感受比原作者還多了。這才心滿意足地翻到下一頁,繼續下一個主題。人文社科類盡量買電子版,因這一類范疇太廣,且寫作方式及寫作主題大多雷同,買了不值當,棄之又可惜,徒增以后收拾、歸類的煩惱。心靈勵志類,哎,朋友圈內上廁所時刷一刷也就是了。
書籍分類后,才能在當下的情境當下的心境內高效率的看書。這時候書架已是可有可無的了,因為本本了然于心。當然能有個書架在旁實在是件幸福的事情。它是對你一種無聲的認同。想想每天回到家,屹立在墻邊的書架上分類的已讀區域和未讀區域,心里竟升起一股比前人還“學富五車”的壯志豪情來,為自己已經脫盲而覺安慰。恰如阿蘭德波頓在《幸福的建筑》里寫道:“它們(指建筑們)告訴我們某些它們試圖在其居住者身上鼓勵并維持的情緒。它們在機械意義上為我們遮風擋雨的同時,還發出一種希望我們成為特定的某種人的邀請。”于讀書,書架上就代表了某一部分的你及你希望成為的那個“自己”,它們是“真我”和“本我”的良性溝通及補充,書們與你產生了一種雙重的身份認同。有時惰于念書,書架發出的邀請確實是盛情難卻啊。呵呵。
最后,就是選擇一個最舒適的讀書角落了。書桌前椅子上看書雖能保持良好坐姿促進骨骼往對的方向生長,但正襟危坐的姿勢總勾起我讀書期間趕論文的那段記憶來,在書桌前看書的時間總也長不了。索性把場所移到床上。靠著厚厚的大抱枕,胸前再抱一個方形小抱枕,恭恭謹謹地讀起來。卻總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節操也掉了不少。干脆躺著讀,全然不顧姿勢。這樣一來被母親看到又要念叨許久:崽啊!都縮進去了,小心把眼睛看瞎了!聽到這呵斥聲趕忙爬起來裝模作樣著。所以我最喜歡安逸地窩在沙發上讀書。尤其是新置辦了一件高背沙發后,簡直無法從它身上爬下來了。樸實簡潔的外在厚厚地包裹著老實敦厚的內在,一旦坐進去被它寬厚地包裹住,內心頓時安定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閑雜書。
看書一定不是為了打發時間,純粹為了打發時間不如去看部電影,那幸福指數絕對比為了打發時間看本書高得多。事實上,看一本書的益處并不比看一場電影多多少。隨著文字構成的世界慢慢舒展開,跌宕起伏的情節及邏輯縝密的觀點如醍醐灌頂,時而呵呵傻笑點頭稱贊,時而捶胸頓足咬緊牙關,時而放下書來長吁短嘆。有時情難自已自怨自艾,有時拍案而起想找作者理論一番。看書真是一項體力活啊。所以出不出去運動還有什么關系呢,我已經消耗等同的卡路里啦,麻麻。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