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從2016年2月開始閱讀計劃,這一年我讀了42本書,幾乎沒有小說,大多是致用類書籍。其中不包括熊貓書院的十幾本精讀版書籍。而在2015年,我的閱讀量還是個位數。
這一轉變,與我養成閱讀習慣密不可分。不論是想追求閱讀質量還是閱讀數量,閱讀習慣的培養都是第一步。
我的閱讀習慣的培養在2015年7月份就開始了,但是那一次,我失敗了。直到我2016年2月份,我調整方法,再度開始閱讀習慣培養。
現在,我每天都會閱讀至少半小時,哪怕那天特別忙,我也會利用碎片時間讀一會。
閱讀可以積累寫作素材,可以成為聊天話題,可以放松心情,可以增長見識,可以以此結識志同道合的人,更可以促進自我成長。
這些好處我一直都知道,但習慣養成不僅需要意愿,同樣需要方法,第二次,我調整了三個策略。
2.
我的三個策略:
一、外在督促
第一次試圖養成閱讀習慣,是在 2016年暑假。但9月份開始上班后,閱讀中斷,習慣養成宣告失敗。后來分析,這與我當時時間管理還不成熟、目標設定過高有關。
第二次開始閱讀習慣成功養成,是在2017年暑假,也就是7月。這一次的契機是我加入了“熊貓書院”閱讀計劃。
“熊貓書院”是一個閱讀類公眾號,需要邀請才能加入。它精選了共讀書單,涉及除小說外各個領域書籍。每天早晨6點半推送15分鐘的閱讀內容,都是書籍精讀版,質量很高。每天會有打卡,每周會有針對書本內容的測試。
它推行學分制,如果經常不打卡或缺考,是會被退學的。閱讀時,有種升級打怪的快感,使得習慣培養初期更有趣。
我怕被退學,所以每天都會閱讀打卡,雖然只有十幾分鐘,但閱讀的習慣算是慢慢成型了。我又想在每周測試上得個高分,所以每次閱讀時都會認真做筆記,閱讀質量也有了提升。
二、循序漸進
我給自己的習慣目標設置了最低標準。我對自己說:最好是每天閱讀一小時,但如果實在做不到,那就打開書看一頁吧。即使偶爾沒有做到,我也不怪自己,我相信我遲早會養成習慣。
所以,第二次閱讀習慣養成過程中,我的每日閱讀會有中斷,但是很快就會再次撿起來,直到我現在每天非得閱讀,否則人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不要因為自己偶爾一兩次沒做好,就否定自我。這只會打擊自己的自信心,把習慣培養的幼苗扼殺在搖籃里。持續做和每天做是有區別的。
給自己一個最低標準,可以把啟動難度降到最低。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目標太高容易使人畏難退卻。不想看時,告訴自己看一頁就夠了,人就沒有那么排斥,有時看著看著就舍不得放手了。
還可以運用“減半原則”。第一天打算看200頁,沒有完成,第二天就把任務定為100頁,如果還沒有完成,就改為50頁……如此下去,直至可以完成或降為1頁為止。
只要持續做了,哪怕每天只定一頁的目標也是好的,因為這時我們會覺得多看一點都是賺到,會更有動力繼續下去。
三、尋求反饋
每次讀完一本書,如果覺得內容還不錯,我都會寫一小段評價發到朋友圈,基本會贏得朋友的一致稱贊,如“你好厲害呀,你怎么做到的……”
雖然獲得夸贊不是初衷,也不是終點。但這對我來說仍是很大的一種鼓勵,我的內心驅動力會更強。
現在,讀書類微群特別多,免費、付費的都有。如果覺得自己自控力不太好,不妨加入讀書會之類的群體,和小伙伴們共同督促。看到別人每天都在閱讀,會讓自己覺得持續閱讀也沒那么難。
而在自己讀完后,把感受分享出來,外界的反饋會讓人更有動力繼續。
3.
總結:
我通過三個方面的改進養成了閱讀習慣。
1、外在督促:熊貓書院等
2、循序漸進:設置最低標準、容許自己偶爾沒做到。
3、尋求反饋:分享自己的閱讀情況
這幾個策略不僅在閱讀習慣培養上適用,對其他習慣培養,如早起、運動等等同樣有用。
回顧一下自己一直想養成卻尚未成功的習慣,看看是不是存在同樣問題。如果是,試試這幾個策略吧,說不定這一次就成功了呢!
即使是失敗的嘗試,也比原地踏步好。
End
安安,90后教師一枚
做內在有邏輯,外在有情懷的人
寫原創、有用、活得久的文章
歡迎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