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可謂是儒家最大的招牌,黃花梨打底燙金字兒的,而且借來便宜,毫無成本可言,誰都能用,開業大吉之時掛上就行,再扯幾句堯舜孔孟,道一聲尊師重道,也便成了。同理,讀書人一般時興吵架,而吵架最關緊的就是氣勢了,所以孔子這面虎皮是一定要扯起來的,但原生未加工的虎皮總嫌有些血腥氣,上不得臺面,吵架的人就總喜歡加點裝飾花紋,改造一番,一代代的往下傳,傳到后世竟成了霓裳羽衣,別說玉環了,就算是登徒子的老婆穿上那也是極光彩的,金玉既已其外,其內如何按說確實不打緊,但可悲的是世人往往沒有三郎那么好命,能嘗一嘗那新剝雞頭肉的滋味,隔山看水卻總是那么不真切。
可是如果我輩生性野蠻,還是比較歡喜茹毛飲血的日子,總想著嗅一嗅那原生態虎皮的味道。那我們到底該從哪里下手呢?
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將各方意見大致分為兩種,其一為歷史意見,指那些與其同時同代之各方意見之反映,而如果待時代隔得久了,斯人已逝,后世單憑后世之所處環境和需要來批評歷史,這種就只能算做時代意見了。歷史意見姑且不論是非,但至少有其客觀上的正確性,而時代意見也不是全然不對,但其中內里卻有待商榷。而妄信時代意見之偏頗,于近代曾經盛揚的瘋狂打倒孔家店之聲中可見一斑。
其實,要想看清一個人,無非就是看他做了什么,可是孔子太遠,信史過少,而不同史書矛盾處亦不少,學界也從未有過定論。有人說,對于一個文人,我們還可以看看他說了什么,寫了什么,此乃必然,畢竟文人之最高理想就是著書立說了。但這對于孔子來說,亦是一件難事。關于孔子的著作,最朗朗上口的就是那一句“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作易傳著春秋”了,當然最后還說了一部論語。然而,即使最保守估計,孔子于詩書禮樂頂多算是一個傳道者,而易傳春秋作者也是眾說紛紜,唯一能夠有準信的就只剩下一部《論語》了,但跟每一部古籍一樣,論語的版本亦是紛紛雜雜,海昏侯墓里還不時蹦跶一點出來,闊別千年加更一次。可為了窺這一豹,即使只有《論語》這不甚完整的一根管子,我輩自是不可放過了。
但《論語》亦有一個極大的問題,它是一本語錄,而且省略了好多上下文的語錄,中學時代做閱讀題,最基本要求的就是聯系上下文了,可惜《論語》正好沒有這上下文。那孔子說的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誰又敢保證自己的解讀就一定是圣人本意呢?即使退一萬步來說,《論語》的語義有一定的客觀可解性,可文人寫書,書一誕世,其實就跟作者沒多大關系了,讀者之解讀自有其一千個哈姆雷特的五光十色,更要命的是,如果作者已經去世,那么死后洪水如何滔天,棺材板上總還是釘著釘子的。
這樣一來,解釋權便在所有的后人手上,而誰又能獨領風騷呢?這就是最基本的話語權問題了,答案不言而喻,在古代誰能傍上皇室這根大腿,誰就擁有最高的話語權了。這就是為什么秦要焚書坑儒,漢又獨尊儒術了,畢竟李斯為秦相,董仲舒極得漢武賞識。而漢以后的儒又還有幾分先秦風采,卻又十分存疑,畢竟《天人三策》《春秋繁露》里面其他九流十家之學說痕跡太過明顯,更別論漢代那一堆緯書里面充斥的神學意味了。而漢末動蕩,兩晉玄風大盛,隨即又沒落,佛學興起,到了宋朝,又值內憂外患,受釋道沖擊的儒學在兩程,朱熹一輩手里又向形上學上發展,補足了儒學得天然缺陷,形成了一個客觀唯心的理學,明代心學中興,又給儒學添了主觀唯心的一派,儒之發展至此,三教成分各占多少,很難說清,霓裳羽衣太奪目,除了三郎,誰又在乎那是不是玉環呢?
所以,談儒可以論孔,但你若要論孔,要拿儒說事,亦只能拿和孔子之同一時代之歷史意見之儒,又怎能拿后世之諸多紛雜之時代意見呢?
可似乎繞來繞去,我們只是一再否認孔子是誰,我們卻從未確認孔子是誰,因為這個問題我自己也不知道,馮友蘭先生在其《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曾經給孔子做了一個簡述,小子拾人牙慧,略作一陳述于此,按馮友蘭先生所說,孔子最核心的身份是一老師,官學向私學轉變階段最偉大的老師,是當得起至圣先師這四個字的。周時官,學不分,大抵為學必為官,普通百姓即庶民是難以受教育的,而周末動蕩,這學問也便從官的手里慢慢向民間過渡,而孔子即是此種過渡過程中最偉大之私學老師,他既熟悉詩書禮樂,又崇尚周禮,自然會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而后開館授徒,周游列國,行那不可為之事——為往圣繼絕學,為后世開太平,而除此之外,似乎很難再給孔子加上什么名頭。當然在后世奉為官學的儒學之基上,孔子自然有其神圣性,但依小子看來,無非是一金字招牌而已,誠如熊逸所言:任何學問成為官學,都會發展出一些相似的東西,這些東西無關學術,卻跟權力極打緊。但這依然只是馮先生一家之言,歸根結底,孔子太遠亦太神圣,關于孔子其人如何,這是一個只能證偽不能證明的領域,而小子作此文之緣起也只是因為前些日子和人曾爭論過此番問題,彼總持一絕對態度,言孔子既是維護皇權之儒家先圣,那么其必有茍且之處,這只能說是以現今之時代意見來一筆抹殺歷史意見之大謬了。而小子曾信口胡謅,寫過一篇論易經之荒謬無稽之文,說到底亦是此等錯誤,如今想之,實在汗顏。
寫在最后:以上純屬小子讀書之所思所想,而且大抵以一知充十用,拾人牙慧而已,其中紕漏錯誤處,還望諸方家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