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兄山頂坐,二兄海底爬,三兄賣魚仔免提秤,四兄糴米免布袋……? ? ? ? ? ? ? ? (猜動物四)
1.
也許讓大家誤解了,今天不是講猜謎語的事,而是聊聊故鄉(xiāng)海島,那些年古城里傳唱的兒歌童謠。
度娘上說,童謠,是為兒童作的短詩,強(qiáng)調(diào)格律和韻腳,通常以口頭形式流傳。許多童謠都是根據(jù)古代儀式中的慣用語逐漸加工流傳而來,或是以較晚的某個歷史事件為題材加工而成。家鄉(xiāng)的童謠的確以此為定義,逐漸流行和傳承。
“童子歌曰童謠,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那位寫“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楊慎,還給童謠加以這樣的定義。大體上說來,“童謠”是指傳唱于兒童之口、沒有樂譜、音節(jié)和諧簡短的歌謠。我特別認(rèn)同這個說法。正是地緣關(guān)系和腔調(diào)韻律,很多歌謠童歌在其屬地才得以流傳。在家鄉(xiāng)海島古城,老早時候就有許多耳熟能詳?shù)耐{在傳唱。
記得小時候有幾首游戲的歌謠,如小女孩特別喜歡,玩石子跳框框時的游戲兒歌:“一放雞二放鴨,三分開四合拍,五搭胸六搭掌”……男孩子喜歡的折紙角游戲童歌:“東西南北,粗皮剝殼,一斤賣三角”。
小時候可玩樂的玩具,當(dāng)然不可與現(xiàn)在的孩子比擬。但想想那時所玩樂的東西卻更富有情況,您看,每到夏秋季節(jié),小朋友們逮住飛累了停下歇息的小蛄蟻,用拇指食指捏住它的小翅膀,蛄蟻晃動一對長須觸角,后背的“小逗號”不斷上下?lián)€擊著,如同一把舂棰在舂米,于是歌謠是這樣唱的:“舂米蛄是是舂,舂舂放你去過宮; 舂米蛄緊緊挨,挨挨放你去過街”。類似玩蜻蜓的歌謠:“田嬰(蜻蜓)田嬰浮浮飛,有人講要拈(捻)你尾”……
大人為幼童沐浴,也有寄托期冀孩子健康成長之意的歌謠:“一二三,囝仔洗浴沒穿衫;一二三四,囝仔洗浴沒代志;土地公媽來保庇,保庇阮嬰仔沒代志”。呈現(xiàn)一幅母親翼護(hù)幼兒,拳拳母愛的立體畫境。某家嫁女兒娶新媳婦了,同樣也有詼諧恣意的童謠:“賣豆干挨豆腐,嫁查囡娶新婦; 新婦去過番,查囡去臺灣”。頑童們唱的埋汰異能人的童謠:“青暝精啞九仔靈,獨目仔會開鎗,隱龜仔贅炊粿,缺嘴的會吹火,癱手仔彈琵琶,擺腳踢球走頭前”。還有小童集體沿街齊唱:“老鼠仔精,掛目(墨)鏡,十二點鐘偷生囝,生囝掠去賣”……
不知您是否還記得:“搭手歌剪面鑼,搭阮姐阿卜嫁物攏沒,一哥兜(挽)二哥留,勾阮姐阿來梳頭,梳頭鬢鬢光,阿姐拍銅門……煩惱豬無糠,煩惱鴨無糧,煩惱姑仔卜嫁沒寐床”。這首兒歌從阿姐出嫁時對娘家的依依不舍,一直吟唱到多年后阿姐操持婆家家務(wù),面臨生活的不易和窘境,是首敘述苦衷的悲歌。
印象頗為深刻是這首表現(xiàn)老少同樂、面對面推手的童謠,且起名為《挨啰挨》。“挨啰挨,載米載粟來飼雞;? 飼雞會叫更,飼狗會吠暝;? 生著查埔囝仔中人疼,飼著查某囡仔換人罵”。童謠起唱時,幼童跨坐在大人的腿上,與大人面對面,兩人四手相互抓握,模仿“推石磨”,如同太極推手的動作,倆人每唱歌謠一句,合著節(jié)奏一次前后仰俯。這首童謠雖然看似有重男輕女的意思,其曲調(diào)實則是以詼諧謔戲為主線,通過大人小孩來回多輪反復(fù)誦唱,配合協(xié)調(diào)的動作,是一首親子歌,特別溫馨,其樂融融。相似親子互動的還有一首教幼兒數(shù)數(shù)的童謠,忘了歌名,是這樣唱的:“點丁,點卯,桃花?乜卯(乜,什么)?胭脂,香粉。咦羅索!”
那時候小孩子玩集體游戲時,一般會用“照術(shù)落兒”的特定方式,決出參與游戲的先后順序。或者也時常以這首童謠決出:“點公點金含(糖果),點公點米笞,是誰放屁我會知”。一個字計數(shù)一個人,以最后一個“知”字為基準(zhǔn),落點到誰的身上,便決出該人為最終的勝出者,這與“擊鼓傳花”游戲規(guī)則異曲同工。但是聰明的主持唱誦者往往會從中取巧,通過多增或減少歌謠的字?jǐn)?shù),增加利己勝算。
夏日,月虧昏暗的夜晚,孩子們仰望天空,看云河數(shù)星星,不由的便來首:“天頂一粒星,牛母牽牛嬰,牛嬰牽去賣”……童謠表達(dá)對天上的牛郎織女星快快相會的期望。
實際上,早期流行于家鄉(xiāng)古城的兒歌童謠,大多來自于長輩們一代代的口口相傳。小時候經(jīng)常吟唱的《雷公崆倥陳》,這首承上啟下接歌式童謠,就是通過長輩的傳唱而學(xué)會的。這里摘選歌謠最具傳神的高潮部分加以記錄:“榭榴嘴窄窄,披粽蓑戴斗笠,斗笠好穩(wěn)雨,豬腸仔炳(反)豬肚,豬肚顛倒轉(zhuǎn),火鉗換火管,火管好吹風(fēng),老婆打老公,老公走去坫(躲藏),龜咬劍劍一缺,龜咬鱉鱉沒尾,麥仔糍吃輸碗(公)糊粿”。
文首所述的動物猜謎:“大兄山頂坐,二兄海底爬,三兄賣魚仔免提秤,四兄糴米免布袋”。相信大家應(yīng)該都猜中了,謎底分別是占山為王的老虎、海里的壽星烏龜、家貓和老鼠。童謠里將四種動物的形態(tài)習(xí)性,用擬人形象化方式加以描述,記得那時候大人們常把這類童謠傳教給孩子們,我想這應(yīng)當(dāng)是對幼童進(jìn)行認(rèn)知啟蒙吧。
2.
如果提個問題,您最熟悉的閩南語歌曲是哪一首呢?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脫口就能給出答案,是最能表達(dá)閩南人精神的代表作《愛拼才會贏》。實際上有一首童謠改編的歌曲《天烏烏》,基本上就是按童謠韻調(diào)朗朗上口吟唱的,據(jù)說在閩南傳唱得更為久遠(yuǎn),也更富有生活情趣,同樣出名。“天烏烏要落雨, 阿公仔舉鋤頭要掘芋,掘啊掘掘啊掘 ,掘著一尾旋鰡鼓,依呀嘿都真正趣味。阿公仔要煮咸, 阿媽仔要煮淡,兩個相打弄破鼎,弄破鼎。依呀嘿嘟隆咚戚咚嗆 ,哇哈哈”。
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初出版的《中國歌謠集成(東山縣卷)》,曾經(jīng)記錄了早時在古城傳唱,幾首與閩南語歌曲《天烏烏》曲異“詞意”相同的歌謠----《拷魚歌》和《鯉魚娶某歌》,節(jié)錄如下:
? ? 童謠《拷魚歌》:“ 門腳人拷池,拷著一尾大鰱魚;君卜吃,娘卜賣;倆個相搶輾著地。? 門腳人拷溝,拷著一尾烏魚頭;君卜吃,娘卜賣;倆人相搶輾著溝”(拷,排水;君,夫;娘,妻;輾,掉)。
? ? 童謠《天烏烏》,也稱《鯉魚娶某歌》:天烏烏卜落雨,鯉魚仔卜娶某,龜擔(dān)燈鱉拍鼓,蚊子仔炊笛噠,胡蠅額彩旗,蛤古挑布袋,鮡仔做橋輔??我想,東山島的童謠《拷魚歌》及《天烏烏》不更富有生活感和情趣?
3.
可惜的是,很多鄉(xiāng)音吟唱的童謠,其文字在本文里無法表達(dá)得盡如人意,特別是對一些異音文字記錄,部分約定俗成的字意韻調(diào),甚至有很大的差異,確實無法表達(dá)清楚。這也許就是人們所說的,“鄉(xiāng)音童謠,如同保留著美麗小昆蟲的琥珀”吧。古城有眾多的民謠口口相傳,代代傳唱,這里也僅僅挑選幾首筆者小時候?qū)W唱過的收錄入文。我想,如能用鄉(xiāng)音腔調(diào),再配上娓娓的吟誦,既對仗工整,也押韻“斗句”,年幼時這些朗朗上口、韻味十足的童謠,絕對會讓您重溫起童年起某一段美好的記憶。
將早時口傳的童謠,兩無所偏并取其精華。前些日子聽說,家鄉(xiāng)島鄉(xiāng)的部分幼兒園開始嘗試著教給幼童改編的鄉(xiāng)土童謠,通過童謠吟唱,使幼童的誦唱玩樂能與德性認(rèn)知結(jié)合,與生活與社會相關(guān)聯(lián),倍感欣喜,是得給點個大大的贊。
無法忘懷的家鄉(xiāng)童謠,這些承載著童年純真小幸福的兒歌,總是時不時地勾起那揮之不去的回憶……
后記:小時候唱的故鄉(xiāng)童謠,其實很多早就忘記或忘詞了,所以就以嘗試去記下來的想法。記得那天,一幫中老年人朋友圍坐聊天泡茶,不經(jīng)意挑起相關(guān)童謠的話題來,想不到大家你一句我一段,追憶往昔,爭相唱誦,興趣盎然。故鄉(xiāng)的童謠,口口相傳,本文謹(jǐn)以拾遺自娛。
2017/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