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以后,假如我的后輩問我:老李,你覺得人一輩子應該養成那些好習慣?除了刷牙洗手早睡早起管住嘴邁開腿這些自己爹媽該教的,我會告訴他:沒事多讀點書吧。
我很慶幸自己早早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想來大概跟四個人有關系。
首先是我媽,從兩三歲起就開始買書給我講給我看。現在的孩子可能不覺得有什么,爹媽恨不得從娘胎里就開始教育。我們那個時候可不一樣,80年代頭上,大部分家庭還是挺窮的,吃飽肚子問題不大,精神食量方面實在乏善可陳。那個時候我家里也不富裕,不知道我父母是怎么摳出錢來給我買那么多書看的。現在還能記起來的,有《父母必讀》,《格林童話》,《天方夜譚》,《丁丁歷險記》等,其中幾本現在還在我書架上放著,也有小三十年了。
其次是我表姐和我表哥。我表姐當年是小學老師,房間里一整面墻的書,主要是些兒童讀物和極正統的革命文學,如《苦菜花》,《紅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我表哥是在床底下放了個大箱子,主要是武俠和歐美文學類的。99%是武俠,金庸古龍梁羽生什么的,說有歐美文學是因為我在箱子里發現過一本《戰爭與和平》。后來大學電影課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Honey哥跑路回來后跟小四聊天,說哥哥我前些日子在南部無聊的時候看武俠小說,里面有一本《戰爭與和平》寫的很好啊。看到這兒可把我給樂壞了,敢情《戰爭與和平》也得歸到武俠類啊。
那些年只要到他們兩家去,基本上絕大部分時間我是長在書上的。在我表姐那兒剛受完正統教育和革命洗禮,誓做紅領巾飄飄兩道杠閃閃的好少年,接著就跑到我表哥那兒快意恩仇笑傲江湖,夢想著飛檐走壁行俠仗義的瀟灑歷險。這么來回折騰,長大后我竟然沒有人格分裂,也是件挺神奇的事。
另外一個要感謝的是我爺爺。忘了是哪一年的生日,他送了我一套《十萬個為什么》,大概十幾本,用一個大紙盒子裝著,提著很沉。這套書伴隨了我一半的小學和整個初中時光,也讓一個原本有作家夢的少年走上了苦逼的工科道路。他老人家十幾年前去世了,書還在,紙面泛黃,跟書架上的《天方夜譚》擺在一起。
再后來就跟很多人一樣了,參考書,漫畫書,暢銷書、禁書名著一路看下來,買的買扔的扔,著實看了不少,對書總歸是有了很深的感情,一輩子放不下了。
回頭想想,我們為什么要讀書?前人總結了無數好處,我說說個人的看法,主要有三點:
首先是內化的好處——閑時消遣,忙時蓄力,愁時排憂,哀時療傷,修身養性,優化談吐。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讀不讀書,從外表是很容易看出來的;
其次是外化的好處——受業聞道,求知解惑,加油充電,增長技能,讓你見荒開路,迎難而上,職場商場人際場,場場明達,私事公事麻煩事,事不違心;
然后是立規的好處——小時父母總是告訴我們這不能做那不能做,直到有一天我們離開他們,不再聽從這些話。后來學校和社會教育我們應該做這應該做那,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左右為難,怎樣做都是錯。終于有一天這個世界給足了教訓,令我們吃盡苦頭,讓我們終于學會該怎樣在社會上生存與立足。當我們驕傲地站在高處享受清風拂面,陽光加冕,舉目四顧,卻發現再也找不到人告訴自己不該做什么——父母老了,朋友少了,即使有,也是吶喊助威者眾,諍言相勸者寡。你自認掌控了前進的方向,找到了的成功的奧秘,不料還獨缺一根定海神針。這時,你需要一個永遠不會背叛你的朋友,讀書去吧。
社會告訴我們如何取,書本告訴我們如何舍;金錢激發我們的斗志,不擇手段,書本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逼我們馬不停蹄,勇攀高峰,書本拉我們放慢腳步,察心自省。書讀多了,不一定變成書呆子,卻一定不會成為二愣子。
既然決定要讀書,那么如何選書?我的看法是,首先口味要雜,兼收并蓄;其次口味要刁,去蕪存菁;重要的是寓有求于無求,去掉企圖心。
口味雜,就是不挑食。如果把讀書比喻成吃飯,那就要學做一個吃貨。不管古典還是現代,不管通俗還是學術,不管文學還是科技,只有覺得有趣,讀得下去,那就讀完它,總有收獲;
口味刁,就是要挑食。這跟前面不矛盾:不挑是境界,挑食是品位。一方面要像美食家和品酒大師善待自己的胃和舌頭一樣善待自己的眼睛和大腦,遠離那些不負責任的出版社東拼西湊出的那些坑蒙拐騙不知所云的垃圾,在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的書海中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另一方面,找適合自己的書,養成自己的閱讀喜好和口味,避免亦步亦趨,人云亦云。舉一個我自己的栗子,前兩年反日打砸搶之后,忽然很多人開始推薦《烏合之眾》,我也趕緊去買來看,生怕沒看過這書沒辦法跟人打招呼。看了一小半,死活看不下去了,覺得作者言之有理,就是繞來繞去太啰嗦,而我看書最怕啰嗦,于是堅持了大半個月還是放棄了。
最重要的是去掉企圖心,萬不可抱著達到某一樣目的心態去讀書,除非你是為了考GRE去背俞氏紅寶書,或者為了考公務員去看參考消息。有了企圖心,你就不是在讀書,而是在挖礦,而當礦工是很累的,何況有時還容易挖個空。不抱企圖心地讀書,是泛舟垂釣,氣定神閑,魚自咬鉤。兩相比較,高下立判。
再來說說如何讀書。我認為開始最重要的是養成習慣,沒事就看。抽煙的人有這個體會,起先的時候是人要主動去想抽煙,抽多了之后漸漸變成好像煙在拉著你的手向煙盒里掏,成了個下意識的動作,因為上癮了。其次是多思考,看《故事會》不用思考,但看完了也就忘了。有些書是需要眼睛進去大腦跟上才算是沒有白看,否則就變成了英語不好的人看沒有字幕的好萊塢大片,屏幕上精彩熱鬧,看完了啥也不知道。書看到一定程度,有了積累,有了見識,俗話說肚子里有貨了,現學現賣也好,重新整理也好,別憋著,講出來。講多了,你就會發現原本是書里的東西,真正變成了自己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還不夠,如果能博采眾長,加以個人的經驗體會再加工,綜合成自己的理解,甚至寫出來變成自己的書,所謂把書從一本看成一萬本,再從一萬本看成一本,就厲害了。
沒事就讀讀書吧,總有好處。那話怎么說來著,你翻與不翻,書就在那里,不言不語,讀不讀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