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春宴》,心有所感,想說的,也許,差不多就只有這些了吧。沒有劇情,人物來訴說,也沒有太多的講究,大概就是這樣吧,最近,一切安好。
記得很模糊,也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想的,說的,寫的,表現的,不再是一種童真與浪漫,更多的是想表達成年人的陰影,考驗,欲望,輾轉反側,困頓迷茫;抑或是光明,追求,憧憬,克制。這也許是一種階段性的表現吧。
你只有自己頹廢過,消極過,墮落過,你才會去體諒,寬容,理解別人的頹廢,消極,墮落,而不是鄙視,指責,嗔怒或無視。你只有自己奮斗過,才會知道能堅持奮斗是多么的不容易。而能夠從所有的消極與頹廢之中掙脫而出,繼而奮斗更是多么的不容易。
一切繁雜各異的,無所作為的表象,深入探索,必有其因。堅持本心,不忘初心是不易的。人在困頓迷茫之中有了深切的體悟之后,才真正發覺,理解內心那一道純凈自若的光亮是自己的凈土,而支撐著這片凈土的是對某種事物的向往與渴望,或是不想告人,不可告人的某種欲望。一如安妮寶貝所言:用肉身和情感去遭受,去經歷,倒是勝過獨自的臆想,揣測等膚淺虛假的方式。
一直以為,一個人不可能真正的理解另一個人的傷悲,以至于把安慰與勸告歸結為本能或本性。直至有了相似的經歷才會有所體悟,觸摸到,體會到了別人的深沉與悲傷。當能夠深切的體會他人的悲傷,卻發現不可逆轉,所有安慰與勸導,都成為一種蒼白而又無力的言語,才知道那些笑容的背后埋藏著多少心酸與不易,也就會更加用心去捕捉那些敏感的言語,體會他人的心情。懷著一顆光明的心看光明與黑暗都是光明,當在黑夜中穿行過方知,那是一顆多么純凈無瑕的心啊。等到了看的聽的多了,倒是把黑暗與光明弄得涇渭分明或者模糊不清,倒也多少有了陰暗面,也知道別人能坦蕩的,坦誠的相對,那種感覺是多么的好,能找到一處光明之處殊為不易。
無數次證明,迷茫與困頓,甚至是深深的無奈都是暫時性的,階段性的,無論是過不去的過得去的,都會成為過去。人,總是要展望未來的,回望過去只是為了警戒自我,深陷泥淖這種事倒是不至于做的。
而一個能夠理解,體諒他人大多數無奈的人,相對來說有精神的獨立與克制。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而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是一種難能可貴的體會。無論是自我的感覺糟糕,自我的放縱,終將被克制,套上枷鎖。可以是追求,是光明,是向往這些自我訴求,也可以是具體的人或事或物。克制之后,人總得為自己的肆意妄為,自我放縱與任性付出什么代價,可以是時間,金錢,健康或者是情感,并以此換來的是有關于生命的,生活的或是人生的某種感悟。
人是復雜的,每一刻都會有不同的想法,每一天都會有不同的心情,無論是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來看,每時每刻都處于波動中,難以捉摸,也就稍微可以理解為何會有各種千奇百怪的行為與狀態。
透過現象看本質是一件很難的事,能做到的人不多,更多地是會被紛紛擾擾的表象所迷惑,誤導。甚至有時候也會被自己呈現的表象迷惑自我,一個難以看清自我的人,是萬萬不可說自己看透他人,繼而去評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歷,倒是不必代入自己的故事。
誠如安妮寶貝在《春宴》寫道:我們的生命里,出現過的每一個愛與被愛的人。他們帶來的種種,一切均是為了幫助我們行進、生長、完善、純凈。這是相愛的使命。確實如此,我們人生中所出現的每一個愛與被愛的人,他們所帶來的種種,更多地是幫助我們成長與完善,這也是相遇,相識,相知,甚至是相愛附帶的使命,并促使我們去懂他人,去理解他人,去傾聽別人的故事。
文/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