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水仙等之無性繁殖法:武夷山茶樹品種,除菜茶以有性繁殖而外,其他如水仙等品種之茶苗,本山茶農除極數例外,均未自行育苗,悉數仰給予外地。水仙烏龍奇蘭桃仁等種茶苗,每年均建甌縣屬之大湖輸入。
至于鐵觀音等品種,本山栽者極鮮,系每年閩南茶客北來時由安溪帶來。查其繁殖概用壓條法,可以水仙為例,述其法于后(依據建甌屬大湖茶農作法):
(1)壓條時期:每年清明后三四日(四月十一、二日),為茶樹壓條繁殖之適期,大小湖茶農均以此時為之。枝條壓后,經三四個月于八月末至十一月,即可發根,至第二年正二月即可分割移植于本山。
(2)母樹選擇:供壓條之母樹,大都選擇三年生而發育旺盛之幼樹,或經臺刈更新后二三年之新叢,其最大之主干約如手指之粗,而未十分硬化者,并選旁枝茂盛而又充實者為合格。
(3)壓條方法:壓條前先于株之周旁土壤掘松,并除去雜草,其后將母樹枝干如放射法,向四周壓伏于地上,主干彎曲部位略與損傷,然后取粘質紅土,披壓于枝干,上僅留稍尖六七公分位之葉片不予壓土,全均覆蓋緊壓之。壓土之后約十公分。其分體之新根,即發生于枝條分叉受傷處或節間。
(4)管理及取苗:枝條壓后于春夏秋期中,舉行除草一二次,每株周圍則用鋤頭將壓株間之雜草除去,為避免搖動壓條,僅用手拔除,此外即不時注意保護之,本年四月初旬壓條,至七八月枝節根生,翌年正二月即可取苗。其法用利刀于壓伏主干彎曲處,將壓株割斷后掘松土壤,取出壓條,從其分枝及新根視其新梢生長情形割斷,分成若干分體,每一分體有梢二三本至四五本,即可移種山地。其母樹基部,仍可萌發新梢,經二三年后,復可供第二三次壓條母體矣。
【妞注】
無性繁殖這節,我也沒有實際操作過。但請教過許多育種方面比較拿手的人,普遍說茶苗的繁育無性繁殖很容易。但有些品種間的嫁接后會導致茶的味道并不好喝,穩定的品種還是有限。
因為茶的異花授粉性,雌雄細胞結合的種子繼承了母本跟父本的遺傳基因,生命力更旺盛,壽命長,但容易變異。有性繁殖的種子,發育的中軸根,有強烈的向地性,幼苗中軸根系可以深入土層兩米到三米。其余側根系都是由中軸根帶領生長出來。但缺點就是在扎根的過程里,產能很低,收效時間更長,因為在扎根的過程中茶樹的地上部分葉片生長緩慢,產量不多。
無性繁殖只具有親本的遺傳性,不易變異,但根系弱,壽命短容易產生退化。而根系的發達程度直接影響地下吸收養分,而影響到茶內質的變化。最簡單的例子就像菜,如果是自然生長出來的味道要更甜,如果是人工無性繁殖的就會喪失許多味道。但由于產業能的需要,穩定的植株更受歡迎,味覺細微追求就會退而求其次了。如果你問10個茶農,都會說無性繁殖的跟有性繁殖味道差不多。如果把同做工的兩種繁殖方法的茶,作盲測,結果卻完全不同,顯然是種子的味道會更好。
我不禁想到咖啡與葡萄酒。咖啡arabica種系自花授粉,花粉在飄落前已經完成授粉,其他種屬于異花授粉,但咖啡世界里的優質咖啡基本都采用arabica種,所以咖啡不存在異花授粉的困擾,也更無須無性繁殖了。咖啡的種植主要采取苗床育苗,與茶樹的有性繁殖育苗方式一致。咖啡里的大象豆,系自體變異品種,并非異花授粉導致。
葡萄也是,多數人對葡萄長在葡萄藤上印象深刻,卻很少有人形容出葡萄開的花是什么樣子,葡萄花既不惹眼,又沒有濃郁的香氣。這也是因為葡萄系自花授粉的植物,不需要花香以及鮮艷的外形來招惹昆蟲幫忙授粉。而葡萄花開的時候,它已經完成了自體授粉。葡萄的這一特性,是人類長期馴化的結果,但不排除一些野生的品種仍舊保持異花授粉的特性??梢娖咸雅c咖啡跟茶一樣,都是存在兩種授粉形式,但隨著人類的偏好性,讓其異花授粉的幾率逐漸變小,能夠保持葡萄以及咖啡的性征不變而達到穩定。
而關于無性繁殖的具體操作,莊晚芳教授已經在《茶作學》中詳細記載過了。我全文分享過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猜測,這篇算是本書最枯燥的無人問津的一篇。但恰恰因為現在的育苗都系無性繁殖多,而不可繞開。就像我欣賞的漢學家高羅佩,雖系荷蘭人,但因對中國文化的熱衷癡迷,讓他十分的守舊頑固,堅持做文言文的同時,不肯用新式的標點符號。在他著作里大多都是冷門,譬如《長臂猿考》完全因為他對長臂猿的喜歡;更因其對古琴的嗜好,專門赴日本考證出來的東皋心越的歷史,而著出《東皋心越禪師傳》等。更不用例舉日本的許多漢學家對于中國的了解甚于中國人的例子了。有這些人打底,我在寫茶的時候,倒也自得其樂了許多。
品茶,在早年不過是‘翰卿墨客,緇衣羽士’之流,用以消磨歲月的玩應兒,因個人興趣以及修養而變的閑逸多樣,東坡詩云:“年老耽彌甚,脾寒量不勝。去法烹而玩之者,幾希矣”。又說:“蔡君謨嗜茶,老病不能飲,日烹而玩之??砂l來者一笑也?!?古人的逸趣,倒也松弛莫問,虛到了極致,就像天空飄渺的云一樣。故,有今人效仿古人,模擬了個形式卻多了許多無趣,丟了閑趣倒也格外的熱鬧起來。
(林馥泉·虎妞 本文轉自掃葉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