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鋼琴之森》是由日本女作家、漫畫家一色真人創(chuàng)作的一部勵志青年漫畫,故事的主要人物有一之瀨海、雨宮修平、阿字野等。( 2007年推出劇場版動畫。)
? ? ? ? 影片講述了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雨宮修平”(以下文中稱“修平”),家境富裕背景優(yōu)越,他的夢想是成為日本第一的鋼琴家。由于父親是著名鋼琴家,他從小就開始接受父母安排的正統(tǒng)的鋼琴教育和課程,加上他天資聰穎,所以也取得了優(yōu)秀的成績,但對理解鋼琴及享受鋼琴的樂趣缺乏真正的體會,以至于一度抗拒自己出生在音樂世家,認為彈琴是折磨。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對鋼琴有了更多的理解。因為要照顧奶奶,修平和媽媽從東京搬到了鄉(xiāng)下,并且轉學到了當?shù)氐膶W校,在校學習期間結識了同班同學“一之瀨海”(以下文中稱“海”),并知道了,他經常去彈奏森林里的一架被人丟棄的豪華鋼琴,驚詫地發(fā)現(xiàn)了海的鋼琴天賦和對鋼琴的熱愛。鋼琴讓兩個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很默契,由此開始相互了解,相互競爭,相互鼓勵,最終成為了相互支持的好朋友,奉獻了一部圍繞鋼琴展開的動人心弦的友情故事。
影片故事充滿了溫情與感動,是一部特別適合青少年觀看的作品。影片中真摯的情感讓人感動,同時也能給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們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示。
首先,每個人不相同才讓世界豐富多彩,沒有最好只有適合。
片中兩個小主人公海和修平在性格習慣、家庭背景、成長環(huán)境、受教育方式等等多方面都截然不同,是鋼琴和音樂把這樣兩個迥異的孩子聯(lián)系在了一起,最終成為相互鼓勵的好朋友。修平出生成長在家境優(yōu)渥的鋼琴世家,而海則是家境貧寒,家庭背景的不同決定了兩人接觸鋼琴的途徑和學習方式的大相徑庭。修平在家人的影響熏陶下從小就接觸鋼琴,自然而然地擁有豪華的鋼琴,接受正規(guī)系統(tǒng)的鋼琴教育和訓練,學習五線譜和相關樂理知識;而海是因為從小經常偷跑到家附近的森林中玩耍意外地接觸到了被他后來的音樂老師(阿字野)丟棄的心愛的鋼琴,他既沒有學習過鋼琴課程也沒有接受過鋼琴訓練,只是把鋼琴當作玩伴憑著自己的感悟和興趣去彈奏它。
如果說修平的鋼琴演奏好比是富麗堂皇的音樂廳中的華美樂章,那么海的鋼琴演奏就是鄉(xiāng)間田野中自由灑脫的美妙旋律,兩者之間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有動人心弦的鋼琴樂曲和使人折服的演奏才藝。
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的生活成長背景和性格習慣都有所不同,所以在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需要采取的方式方法及發(fā)展的過程就不同,不用盲目地羨慕別人的優(yōu)勢背景和卓越能力,只要根據(jù)自己的不同特點和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及方法,實現(xiàn)自我價值就是最好的。
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有一種奇特的讀書方法。他拿起一本書,不是從頭至尾一句一字地讀,而先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后閉目靜思:設想這樣一個題目,如果讓自己來寫,應該怎樣寫,想完后再打開書,如果作者寫的和他的思路一樣,他就不再讀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讀完的書,他一兩夜就讀完了。
北宋文學家和書畫家蘇東坡,他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各個擊破的讀書法。他認為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達到事事精通。一本書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個方面。比如想探究歷代興亡治亂的原因,那么就從這個角度去讀;要探究史實典故,就換另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個方法雖有些笨,但這樣讀過之后,各個方面都經得起考驗。
這兩位廣為人知的大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讀書學習方法,對普通人而言甚至有點奇怪,但正是因為他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法,所以能助力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里功勛卓著。
我們生活的世界就像是一個大花園,每個人就是花園中的一只獨特的花朵,所有的花朵爭奇斗艷展示著各自的美麗,也正因為如此,這個花園才會百花齊放色彩斑斕。
其次,各種不同可以互相借鑒取長補短。
在一般人看來修平有著優(yōu)越的硬件條件,理應接受傳統(tǒng)意義的鋼琴教育。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對一個上小學的孩子而言,一開始就采用這種正規(guī)系統(tǒng)的教育和訓練方式,會讓他有時覺得枯燥并產生抗拒的心理,似乎鋼琴對他而言,象是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缺少了發(fā)自內心地去享受彈鋼琴的樂趣,所以修平才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彈不了森林里的那架鋼琴。對于海而言,鋼琴就好似一種玩耍的游戲,他不用去學繁瑣的五線譜,在森林中陽光的沐浴下伴著周圍飛鳥的吟唱聲可隨心所欲不修邊幅地想彈就彈,不在乎好與差,發(fā)自內心的陶醉于彈奏鋼琴的樂趣中,然而當他想進一步彈好自己一直彈不好的樂曲(肖邦的小狗圓舞曲)時,發(fā)現(xiàn)自己力不從心,這正是他缺乏專業(yè)老師的指導和樂理知識的原因。所以后來海在阿字野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彈奏鋼琴的專業(yè)知識,不僅會彈了肖邦的《小狗圓舞曲》,而且還提高的自己的鋼琴彈奏水平;而修平在海的影響下,對音樂和鋼琴有了更多的理解,發(fā)現(xiàn)有時可以用自由放飛自我的方式彈奏彈琴不用被固定的規(guī)則束縛,發(fā)自內心地彈奏它享受它。
影片中的兩位背景和性格迥異的小主人公,似乎可以作為“學院派”和“自由派”的代表,兩種不同的類型單獨來看各有優(yōu)勢和不足,當兩者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時就產生了意想不到的上佳效果。
由此讓想起了我學習外語的經歷。在中國,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是從入學時就開始學習英語,從26個英文字母學起,然后是簡單的語法,隨著進一步的學習,到了一定的年級,加深語法的學習和聽力、口語訓練,再后來進入大學時就開始實際聽說,同時準備各種英語考級(4級和6級)以獲得一定的水平認可。這么算起來,我們經歷了大概十幾年的時間學習英語,我身邊從小學到大學的同學和朋友中能夠聽說自如的人還是很有限的,而且大部分人都認為英語學習的過程是枯燥乏味的,有些人甚至產生反感心理而放棄學習英語,我個人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消極時刻。這是我們常見的一種語言學習方法。
后來當我更深入地學習英語,廣泛地看相關資料后,發(fā)現(xiàn)了另一些值得思考和借鑒的理念和方法,并加以嘗試。其中“騎自行車”和“語言習得”兩種方法最具實用性。看到過一篇由外籍語言老師寫的關于學習語言的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談到了一種現(xiàn)象,人們學習騎自行車學會后,它就成為了一種技能不會輕易忘記,隨時隨地都可以騎上自行車就走。英語的學習也一樣,平時就是盡量大膽地多說練習且盡量多使用英語,期間也會時常出錯被別人指出,然后就是不斷地改正繼續(xù)說,這樣反復進行加深記憶,最終就會把英語變成如同騎自行車一樣的技能。另外,在看其它語言學習資料時,看到“語言習得”的概念,就是像我們說母語一樣,我們從嬰兒咿呀學語開始就不斷的聽到周圍的人說話,自然而然就會模仿著說,而不是從開始說話時就去學習語法,語法是到會說話后的一定時候才開始進行的,我們的母語就是在生活中自然地習得的。
受到“騎自行車”和“語言習得”的啟發(fā),當我再次開始學習第二外語法語時,就吸取和借鑒了這些不同的學習方法,同時再結合傳統(tǒng)的語言學習方法,使我的法語學習快樂且富有成效。
最后,成功的意義在于做自己喜歡的事并快樂著。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中,海為回報音樂老師阿字野的鋼琴教導而參加了全日本學生鋼琴大賽,修平為成為日本第一的鋼琴家的夢想也參加了同樣的比賽。在預選賽中,海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進行鋼琴演奏,征服了觀眾也得到了阿字野老師的認可,卻因改變琴譜而落選。修平在預選賽中憑借出色的發(fā)揮贏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并得到了他所敬仰的阿字野老師的真摯祝賀。兩個好朋友在分別時,修平與海約定會努力成為日本第一的鋼琴家。影片故事進行到最后,讓人們都對兩人的未來充滿了期許,修平未來將會成為一名成功的鋼琴家,從事著他喜歡的鋼琴事業(yè)并樂在其中;而海過著他平靜的生活,繼續(xù)著他喜歡的鋼琴彈奏,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放飛自我,兩人都快樂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這些便是他們在各自生活中獲得的成功。
其實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成功意涵亦如此:“努力快樂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大名鼎鼎的股神巴菲特曾在一次畢業(yè)典禮中對畢業(yè)生說到:“或早或晚,你們都應該開始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我覺得我說的話,大家都聽明白了。各位畢業(yè)之后,挑一個自己真心喜歡的工作,別為了讓自己的簡歷更漂亮而工作,要做自己真心喜歡的。時間久了,你的喜好可能會變,但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時候,早晨你會從床上跳起來。我剛從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畢業(yè),就迫不及待地希望立刻為格雷厄姆(他的導師)工作。我說我不要工資,格雷厄姆說我要的薪水太高了。我一直騷擾他。回到奧馬哈后,我做了三年股票經紀人,一直給格雷厄姆寫信,告訴他我發(fā)現(xiàn)的投資機會。最后,我終于得到了機會,在他手下工作了一兩年。那是一段寶貴的經歷。總之,我做的工作始終都是我喜歡的。你財富自由之后想做什么工作,現(xiàn)在就該做什么工作,這樣的工作才是理想的工作。做這樣的工作,你會很開心,能學到東西,能充滿激情。每天會從床上跳起來,一天不工作都不行。或許以后你喜歡的東西會變,但是現(xiàn)在做你喜歡的工作,你會收獲很多。我根本不在乎工資是多少。不知怎么,扯得有點遠了”
不僅如此,他的另一句經典名言更是道破了他締造一個個投資神話的原因所在“做你所喜歡的,然后成功就會隨之而來。”
? ? ? ?這部日本動漫片豆瓣評分7.9分,評分不算高,但卻值得觀看且細細品味。影片基調溫馨美好、積極向上,對于兩個在多方面有著不同特點的孩子和他們之間發(fā)生的故事,從各類觀眾群體的不同視角來觀賞,都能挖掘出不同的意涵,給人啟示讓人思考。